疫情一年多,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最明显的,是因为家在京,工作在石,每学期都要提前十四天返石报到。开学了,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要上到结课,才能回京回家。石这边住在老家属院,搬进来时,没去燃气公司开通燃气,也没安空调,加上水电设施老旧,很不宜居。去年8月,暑热未退,就得回石备岗。没空调的顶层小屋,摸哪里都温暖,晚上睡不着,遂打主意,到市周边去找个地方避暑。去的是平山县的李家庄。在李家庄住了四晚,给我触动很大,回来后就动念想,在石一个人,不如就着这时间,转转周边的村子。于是相约了几位同事,陆续去了井陉的南横口、秦皇古道,鹿泉的谷家峪、岸下村。每去一处,都有感受,回来后,查资料,整理照片,比去前做的工作还要详细,并写了篇幅不等的小记,现将这些随意的文字,尽量条理在一起,奉献出来。
去年的8月25日,下午有个线上会,结束后方出发,到李家庄时,已近傍晚。住进观汀小栈。名虽小栈,实则农家。然有称号,“美丽庭院示范户”等,三四块儿牌牌儿钉在院门墙上。院子不大,挨墙有棵枣树,挂的枣子已青红斑驳,垂到了墙外。正房一排,装修成了客房,房东家住厢房,厢房对面是厨房。房东俩在村口开着饭店,娟来吃过几次,印象很好,遂推荐。拣了最边一间房,放下行李,即去吃饭。等饭的功夫,同赵在村前的水库看了会儿风景。远山苍翠,西半个天空,晚霞正美,明明暗暗的水面上,有游船靠岸。风大,蚊凶。
次日凌晨4点半,鸡叫声声,简单粗暴。睡不着,遂出院,沿平展宽阔的公路走了5.07公里。晨光中,看见无数牵牛花,各有姿态。看见狗尾巴草,久未见的红、白指甲花,和趴在地上的绿蒺藜。上午回石一趟,取些日用物件。下午,与赵一同端了小板凳上房顶,坐树荫下,喝茶,看远处那片山下雨。雷声连绵,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落了大雨点,渐密。下房顶。晚,瓢泼大雨,电闪雷鸣,透过廊下灯光,看见大雨穿过编织蓬,析出道道银线。
27日,慕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之名,往滚龙沟。早8时出发,近9时过御龙湖栈桥步入景区。山高水长,林静蝉噪,暴烈的日头被浓阴滤掉。看过刘秀泉、烈士陵园、晋察冀日报社旧址、邓拓旧居、王二小旧居、王二小塑像。过不觉音,有瀑布。至养性池,拾旁逸台阶而上,一山洞石壁湿润,滴水有声,平漫而出,入洞下龙头,由龙口涓涓乃下,一路所见或成瀑或细流,或平深或陡急,似皆以此为源。曾过一潭,水深如碧。游客少,林木深,渐行渐无人迹,又多蚊虫。有导游图,但至养性池处,已再难行,遂掉头返。时已过午。
没注意到南滚龙村在哪里。1939年,《晋察冀日报》社进驻滚龙沟。1965年,《人民日报》发表两篇有关南滚龙沟的文章,一篇通讯,《南滚龙沟大队——又一面大寨式先进旗帜》,一篇社论《治山为革命,种田为革命》,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南滚龙沟人民战天斗地、发展生产的革命精神。村里的村史馆,应有这些历史的介绍。当年治山治水的南滚龙沟人民,现今生活怎样。该去看看。
28日晨,仍醒得早。上后山。后山名蟾山,山上的石头都像是头朝北的蛤蟆。路边牵牛朵朵。山顶一座敞阔的四角红色木亭。环视山下,全村面貌宛然。早饭后与女房东聊天,听她讲村里的人事,建岗南水库时村子的搬迁,自家孩子上学的情况。说到村里有村史馆,我想去看看,即去向村委会主任要了钥匙。村史馆内,布置着各时期的图片文字,实物基本是上世纪的生产生活器具。有张照片很醒目,是2018年的全村福。有份谷云林日记,很有史料价值。
从村史馆出来,去统战部旧址。仔细看展列介绍。下午,不出,看房东送来的村志。编排和文字,都很规范。
29日午饭后归。房东特意贴了一锅玉米饼子,送到车上。回过头来对比后去的南横口、谷家峪、岸下村,李家庄最有人气儿。除了参观统战部旧址的游客,自村有生活气息。早上从后山下来,绕行村中,所见门户整饬,花木茂郁。设计现代的村民广场,铺了彩色塑胶粒的上山小道,粉白的围墙,围墙上的标语、宣传画等,俱有美丽新农村的气象。是红色旅游,带动了村庄的活力和发展。房东两口得风气先,女房东对我说,俺们干得早。
作者:李君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