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屏幕中五光十色的网络游戏界面令许多人着迷甚至忘我,对于喜好新鲜刺激事物的年轻人更是有极大吸引力。不可否认,适当玩网络游戏能为人们在高强度工作学习之余起到松弛与释放作用,但如果持续沉迷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不能及时回归现实生活,那么网络游戏就只能退化成“无效放松”、异化为“切实危害”。


在新学期开学之际,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相关通知,针对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进一步严格管理措施,坚决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游戏企业是防沉迷工作的主体”,通知强调将以“固定时间、固定时段、固定时长”等具体措施,严格限制相关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时间。


随着技术发展,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有增无减,沉迷游戏带来的一系列危害愈发不容忽视。2019年,相关部门就曾建成“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为深入推进防沉迷工作打下基础,而有些游戏企业在履行主体责任时仍然存在“真利益、假防范”的现象。从必要性和必然性的角度讲,此次提出一系列具体明确的措施,不仅是对“防沉迷工作”的有力推进,同时也是对近年来网络游戏引发现实案例及相关诉求的一次响亮回应。


对于每个未成年人而言,如何合理分配自身精力、平衡学习生活时间、开发自身兴趣等都是需要探索的重要人生课题,过度着迷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会压缩挤占未成年群体探索发掘多元兴趣点、培养打磨独立自主能力的时间。应当认识到,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有旺盛精力和行动力都是年轻群体的优势,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未来人生道路的多元选择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适当限制网络游戏时长旨在启发未成年群体发现现实生活的鲜活多彩,帮助其跳脱扁平化的“游戏空间”。


事实上,开展“防沉迷工作”不是要让未成年人对游戏“坚壁清野”,而是要帮助他们进行合理时间规划;“限制游戏时长”目的不是让孩子们站在网络游戏前“面壁”,而是希望促动整个群体向更宽广的兴趣爱好空间“转向”。“未满十八岁”的人生才刚刚起步,从这个立场出发,如果孩子能离开网络游戏的“园地”,开启体味生活的旅程,这或许更有助于他们激发自身兴趣与潜能,拓宽自己的人生道路与选择。


其实,从“双减政策”到“防沉迷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有关部门出台种种措施的初心都是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正如相关负责人表示,网络游戏沉迷“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限制和约束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阻隔来自各方的压力或诱惑,但广大家长与老师也需积极提供教育引导,才能帮助未成年人群体把握学习、娱乐及日常生活的平衡点。社会各方不仅要履行相应职责、坚定迈步,也要积极沟通协调、探索多元解决途径,如此方能形成社会合力,更好地为未成年群体的成长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陈之琪      编辑:边建军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