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是‘京做’古典家具产地和发源地之一,素有‘雕刻之乡’美誉。”1月11日,武邑县硬木雕刻文化产业协会会长杨永海说起这一产业的发展历程。


该县硬木雕刻技艺起源于西汉。因武邑籍太后窦漪房的推崇,武邑工匠雕刻制作的老榆木家具风靡汉室宫廷。武邑木雕技艺完善繁荣于明清。《武邑县志》记载:清朝中期雍正十年,宫廷造办处大臣年希尧来武邑县巡查,招募木工、雕刻艺人,带走老榆木料、图纸。武邑籍雕刻艺人成为专门为皇室贵族制作家具的御用工匠。宫廷造办处80%的工匠来自武邑及其周边地区。清朝中期,宫廷造办处和武邑县是“京作”派系木雕家具制作中心。县城到处可见雕刻家具的商铺。“京做”家具特点是选材精细、加工考究、雕刻细腻、文静典雅、造型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博得簪缨贵胄、巨富商贾及文人墨客广泛青睐。那时每年农历三月三和九月九,武罗文庙设庙会,县衙设卖场,招引京津晋鲁等地富商前来武邑定制、购买。现在的石德铁路和进京的106国道的旧路基便是当年通往武邑的商道。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的雕刻工匠艺人被市政府改组公私合营,安置在北京市硬木家具厂、中式家具厂、金漆镶嵌厂及木刻工艺品厂等十几个工厂。据统计,其中有近200名工匠、艺人来自武邑或者祖籍武邑。他们有些在故宫及全国各地名胜古迹从事木雕工艺品制作和修复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国家大力提倡队办、社办企业,武邑县充分挖掘当地民间工艺资源,先后组建了武邑县硬木雕刻厂、城关社办雕刻厂、外贸雕刻厂、南关大队雕刻厂等,其技术人才都是解放后北京、天津、沈阳等地的武邑籍返乡雕刻艺人。


武邑县硬木雕刻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赵秋林,原任县硬木雕刻厂厂长,见证了该县现代硬木雕刻的发展历程。他十几岁就在县木建厂的雕刻车间做木工。后来,该县在雕刻车间的基础上组建了硬木雕刻厂。该厂主要给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和北京硬木雕刻厂做来料加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武邑县域县、社、队三级雕刻工艺加工点发展到50多个,给中国工艺品进出囗公司、北京硬木家具厂、中式家具厂等做来料加工的工匠有上千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改革开放,个体经济发展起来。武邑县的硬木雕刻工匠纷纷外出打工。当时京津冀的雕刻厂遍布武邑籍雕刻工匠。1985年之后,很多雕刻工匠回乡创业。武邑硬木雕刻产业进入了以个体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一人、一家、联户、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2005年,武邑县硬木雕刻厂达到200多家。2007年年底,我省启动“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新房越建越多,硬木家具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硬木雕刻业进入大发展阶段。2012年,硬木雕刻厂发展到1500多家,其中杨吕音村就有几百家。因为原先县硬木雕刻厂的车间主任杨占营是杨吕音村人。在他带动下,村里很多人从事硬木雕刻业。2012年10月,武邑县成立了硬木雕刻协会,推动这一古老又富有朝气的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武邑县硬木雕刻协会的统一组织管理下,承载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硬木雕刻业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