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梁祝》即将绣完。

12月8日上午,在衡水市一个普通的民居里,47岁的郭庆生展示出他最近完成的“十二章纹”宫廷刺绣。“十二章”作为我国帝制时代皇家服饰等级标志,起源于舜帝时期,一直沿用到近代袁世凯复辟帝制为止,刺绣的图案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变化……”说起刺绣的门道,郭庆生如数家珍,这十二个不大的绣品,他用到了平针绣、盘金绣、掐金绣、钉针绣、打籽绣、套针绣、劈针绣等十几种针法。

对团扇绣品图样精细打磨。

郭庆生正在描绘刺绣图样。

郭庆生是深州人,祖父和父亲都是行伍出身,18岁的他也穿上军装,应征入伍。1994年退伍后,恰逢我市古玩市场兴起,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一直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的他,面对着古玩市场上淘来的一件清末“四龙八凤马面裙”残片,想着戏曲舞台上那些繁复华美的服饰,被其中精美的刺绣深深吸引,萌生了学习刺绣的想法。1997年,他在北京潘家园见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宫廷十二章龙袍”,那巧夺天工的针法纹饰让他如痴如醉,更加坚定了学习宫廷刺绣的信心。

郭庆生笔下的龙袍图样。

正在对清一品官员补服纹样进行绣前落图。

刺绣行当说起来是项苦差事。20多年的时间,从一双手被扎得满是针眼,到能熟练运用十多钟针法绣出作品,满含着郭庆生对传统艺术不懈地追求。每幅刺绣作品的诞生,从查找资料、画图样、寻找合适的底布、制作绣绷、落图、配线、分线,到落针刺绣,都是他对艺术的匠心凝聚。他的作品游龙似腾空而出,人物活灵活现,花鸟生机勃勃。尽管是男儿身,他却有着非常细腻的“针功夫”,他把刺绣作品演绎得活色生香。如今,郭庆生的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多数已被各地藏友收藏。

“十二章纹”绣品栩栩生。

郭庆生和他的“十二章纹”绣品。

帝王龙袍绣品。

虽然现代纺织业中电脑刺绣已经取代了手工刺绣,但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手工艺,刺绣中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展现着浓厚的中华文化与民族特色,宫廷刺绣融合了我国多种民间刺绣流派的艺术精髓,具有构图精密、色彩秀丽分明、针法多变、主题突出等鲜明特色,应该被挖掘、继承并发扬下去。郭庆生说,他已经向桃城区非遗中心提出了申请,并在相关工作人员指导下开始了申遗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