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



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高63.6厘米,口径19.4厘米,足径20.2厘米。侈口、长颈、溜肩、长圆形腹、高圈足。口沿下有桥形耳一对,肩部有六系,并附盖。通体有纹饰十三层,除颈部贴塑宝相花及压印团兽纹外,其它均为莲瓣纹。盖钮下双重覆莲瓣,盖沿边上翘双重仰莲瓣,上腹三层覆莲瓣,下腹双层仰莲瓣纹。整体纹饰雕塑整齐细腻,上下呼应,富丽堂皇。该尊器型硕大、做工精细,釉色青绿温润,是早期北方青瓷代表作,1948年出土于河北衡水景县封氏墓群,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曾多次赴美国、日本等国家展出。 



2018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文华衡水——河北衡水文化展》是国博举办的第一个地域文化大展。展厅中一件出土于衡水景县封氏墓群的国宝呈现形式颇为特殊,是3D虚拟互动影像。其原因不仅是创意创新,还因为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是国博馆藏、在地下展厅基本展陈“古代中国”展线上常年陈列的国宝,不宜移动。资料显示,当年封氏墓群出土的青釉仰覆莲花尊共有4件,国博馆藏的这件是其中最大、品相最为完好的一件(后有修复)。另外3件,一件存放于河北省博物馆,一件在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破损。


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的出土地点封氏墓群位于衡水景县前村乡,占地20万平方米,最大的墓冢封土高约7米。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5年12月,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专家张季来到景县,调查前华北人民政府1948年搜集的270多件“十八乱冢”封氏墓出土文物情况。他找到当时挖掘封魔奴墓、封延之墓、祖氏墓和封子绘墓的数十位村民,通过开座谈会、走访问询等方式,了解到当年封氏墓葬挖掘的经过,并写下了《河北景县封氏墓群调查记》一文,发表于1957年5月《考古通讯》。


文中记载,“十八乱冢”又名“封家坟”。1946年景县解放前后,附近村民传说这里是“十八牢”,有“十八仙”,经常有人来烧香上供,无人敢动土惊扰。1948年5月,为破除迷信,也因为好奇,后村和小村的村民掘开了这些墓葬,从没有塌陷的四座墓葬(封魔奴墓、封延之墓、祖氏墓和封子绘墓)中取出了里面的大部分随葬品。已塌陷的那些墓葬,村民们没有向下深掘,墓室没有被扰乱。


景县人民政府、衡水十一分区知情后,很快派干部赴现场调查,并搜集已掘出的文物270多件,集中保存在前景县人民政府(后由北京历史博物馆保管)。1955年,张季在景县又找到村民保存的32件文物,并了解到还有文物散失在小村、陈村、前村、后村农民家中。


这300多件文物包括铜器、瓷器、陶器、陶俑、玻璃器、玛瑙器、铜印和墓志,年代从北魏、东魏、北齐直到隋朝时期。当时很重视集族而葬,封魔奴死在平城、封延之死在晋阳、封子绘死在京师,他们都归葬本乡。


通过志铭文字,可以考证《魏书》《北齐书》《北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过铜印、陶器、铜器,可以了解当时北方文物制度;陶俑不但可以帮助考证北魏汉化前后的衣冠制度,在陶塑美术史上也是少有的资料……尤其是那些瓷器,给研究北方瓷器发展情况提供了珍贵资料,证实北方青瓷不但可以与南方青瓷相媲美,且在制作形态、釉质等各方面都有其特殊风格。


封氏墓群当年出土的瓷器有35件。胎分浅灰胎、白胎、棕褐色胎;釉分青釉、黄釉、酱色釉等。釉质光泽晶莹,是所谓的“玻璃釉”,大部分掛半釉,腹下部和足部分露胎,有泪痕和细碎的开片纹。器型有尊、壶、瓶、罐、盘、碗、杯、碟等。


这35件瓷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4座仰覆莲六系大尊。由于是手工制作,4尊尺寸并不一致,当时(1955年)已有一件保存于河北省博物馆,余3件一件失盖、两件口缘残缺。现国博馆藏展陈的那件出土于祖氏墓,断代为北朝。


据了解,莲花尊除在河北景县出土外 ,在湖北武昌、江苏南京、山西太原、山东淄博等地均有发现。


关于莲花尊的用途,至今观点不一。有专家认为,这是南北朝时期至隋初高层贵族死后随葬的一种高规格冥器,其功用与汉晋的五联罐、谷仓相似,是为了安奉墓主人的灵魂。莲花尊的纹饰内容与佛教密切相关,是佛教思想和古代传统灵魂观念相融合的产物。



河北省博物馆馆藏青釉仰覆莲花尊,口径15.1厘米、底径18厘米、高54.4厘米,喇叭口、长束颈、椭圆形腹、圈足,颈部堆贴花卉、团龙两层纹饰,间以三道凸起弦纹, 肩部饰六个双环形系,腹部饰仰覆莲瓣纹,胫部为两层覆莲。


韩雪  王晓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