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一个令人终生难忘的非常之年。


病毒给我们上了生动且深刻的一课,它不但让人们懂得了什么叫“敬畏生命”,知道了什么叫“岁月静好”,它更让躁动的社会得以安静,让焦躁的国人能够闭门反省。


这次疫情我们国家付出了惨重代价,从中我们应该得到些什么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孩子们最欠缺的功课是什么呢?


我曾在网上看过的一篇题为《中国儿童自杀报告》的文章,我真的很怀疑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的真实性——文章说,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据调查,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3.7%)。……这一连串的数字无异于一把把刀子戳着我们的眼球,戳向我们的心。


常言道:蝼蚁尚且贪生,为人何不惜命?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自然,从青少年自身发展角度来看,这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着密切联系。此刻的他们,生理逐步走向成熟,但心理依然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他们身上同时表现出了反抗与依赖、封闭与开放、勇敢和脆弱、高傲和自卑等矛盾心理。面对诸多人生选择,他们内心的各种矛盾和心理欲求,使他们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失望、痛苦、悲伤、郁闷、激愤等多种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和严重的挫折感、不满足感使得他们痛苦不堪。再加上他们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技巧及经验,最为关键的是他们又缺乏对生与死的正确的认知,往往就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据我所知,青少年自杀的原因表面上看有以下几方面:有的是压力过大,苦不堪言,选择逃离;有的是因为人际关系不良,如早恋受挫、遭受到不公正待遇;有的是因家庭矛盾,如父母离异或家暴、亲子关系紧张,自身欲望得不到满足等等,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对死亡应有的认知,由此在面对各种压力和困惑时做出错误的选择。


反思我们的教育:在死亡这个重大问题上,我们是否总是有意无意的误导着孩子?


例如,当亲友逝去,大人们总是想办法遮盖事实,把孩子和死亡隔离,或者编造谎言,于是很多孩子被告知:“人死去只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在那边依旧会好好的生活着,只是暂时不能和我们见面而已,很多年后我们也会去那里跟他再次相见……”等等。


很多人以为这样可以避免伤害孩子的感情,却不知道恰恰是这种误导的说法和做法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最大——那就是让孩子没有了对生与死的正确认知,更没有了对死亡的适当的恐惧!


我们应该知道,人类乃至地球上任何生物都有一种天生的本能,那就是对死亡的适当的恐惧,这种恐惧让我们能够趋利避害,预防危险的发生,它能让我们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出于本能逃离现场,也让我们在遇到危险而不能逃离现场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应对,适当的对死亡的恐惧是我们天然的自我保护——认识到这些,作为成人的我们才能更好的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不必担心孩子害怕死亡或者伤害孩子的感情。死亡就是生命的完结,为什么要去美化它而淡化孩子天生的对死亡的恐惧呢?当然,我要强调一点,过分地渲染死亡的恐怖,从而吓唬孩子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


死亡,是我们一生都无法避免的课题,虽然痛苦,但是,我们终究要面对。我们要在合适的时机跟孩子好好交流对于死亡的理解和感受,让孩子知道死亡就意味着生命彻底的消失,并不是像童话或者神话故事里说的那样:死亡只是换一个地方继续生活,或者死亡后生活的地方更美好。


这次疫情让我们再次看到了生命的脆弱。虽然人类文明已经进步到21世纪,但是我们在新型冠状病毒面前仍然显得如此不堪一击。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痛苦只是暂时的,只要勇敢面对,一切都会过去。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把生命放在首位,不要轻易放弃生命,有生命,才会有一切!只要人在,一切都有翻盘的机会!


在教育孩子珍惜生命的同时,我们还要告诉孩子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关注、尊重、热爱其他物种的生命,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要与万物和谐共生。我们要告诉孩子们:做人不应逃避做人的责任,也不要滥施做人的权利。切不可学那些贪食炫富猎奇者,为饱口腹之欲而涂炭生灵,为满足一己私利而滥杀无辜。切记: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


愿我们的孩子们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愿我们能够和其它物种和谐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作者:朱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