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无情,青春有爱。在市三院的战“疫”一线上,处处都能看到这样一支生力军——“90后”。他们挺身而出、热忱奉献,用爱岗敬业诠释成长,用埋头苦干标注担当。
张艺采集咽拭子样本
“主任,让我上吧。我年轻,体力好,能抗,不能让白哥一个人战斗!”1月26日,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检验科的“90后”小伙儿张艺主动请缨上一线为患者采集咽拭子标本。“可是,下个月22日就是你的婚期……”“婚礼可以推迟,可疫情不会延期。”最终,张艺用坚持说服了科室主任,成为了抗疫一线的“采样人”,奋战在感染风险最高的一线前沿。
陈荣仓全副武装进入病区开展修理工作
“第一次进重污染隔离区,还挺害怕的。”说起1月26日首次进入重症污染区工作的经历,总务科的陈荣仓颇有些不好意思。1992年出生的他,入职已经快9年了,直面疫情却是第一次,穿着防护服干活也是第一次。“眼镜起雾,动作也不方便,第一次光修个灯和开关我就用了一个多小时。”后来,陈荣仓又先后进出隔离区4次,修厕所、修插座、修推拉门,更修出了一份平稳心态,“不怕了,习惯了,就想着怎么能把活儿干好!”
王文佳认真汇总用餐人数
“我们护士长才真是辛苦,我真的没做什么啦!”1996年出生的王文佳,是肝三科的一名护士。如果没有这场疫情,她本应有一个团圆的春节和一段甜蜜的新婚时光。说起1月18日结婚、1月21日就主动结束婚假返岗,王文佳淡淡地表示:“疫情需要呀!”返岗后,因为入职时间较短,她被护士长安排为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及患者订饭。看似简单的任务,却被王文佳拿出百倍的细心和认真来落实。每天天不亮,她就开始统计医院在岗人员及住宿人员数量,再一一询问病人需求,精准统计一日三餐所需。“就保证大家每一餐都能及时吃到,吃好吃饱还不浪费吧。”每天,发完最后一个人的饭往往已是晚上7时,王文佳也累得浑身无力、一动也不想动,“可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奋战在一线,他们备受感召,快速成长。隔壁病区里有拼命三郎般的同事们,眼前有忙得顾不上吃饭的护士长,深受他们的感染和鼓舞,王文佳毅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要跟着他们一起上!”勇于担当的“95后”魏婕,是医院抗击疫情第一梯队成员,也是援鄂第二批备战人员。可第一次穿上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准备进入病区时,她也有过莫名地紧张,有过手心出汗、头晕的症状。是同事们的陪伴和安抚,让魏婕快速克服了心理障碍,圆满完成了进入隔离区的第一次任务,也快速成长起来。“现在的我,更从容更坚定了,随时准备好驰援武汉!”
魏婕向大家示范如何做好防护
奋战在一线,他们选择了自我隔离。张艺和魏婕,从上阵的第一天就24小时坚守在医院,都和父亲一起奋战在医院战疫一线,却近在咫尺不相逢;陈荣仓从进入隔离区后,就把爱人和孩子“赶”到父母家,自己居家隔离……隔离的,是病毒,不是爱。虽然不能见面,可他们和家人的爱却通过网络流淌,流淌在未婚妻看到张艺工作一天疲惫不堪的心酸里,流淌在孩子们想念陈荣仓时的泪水中。
在院领导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曾经,有些人对90后的刻板印象是:不会为别人考虑,只会索取,不会付出,是垮掉的一代;但是,这次疫情中,我看到的‘90后’是勇敢的、独立的、坚强的,是勇于奉献的一代。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攻坚战,待乌云散开,待春暖花开之时。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是的,疫情虽险,但年轻人从不缺席。在市三院,在全市防控疫情的各个角落,像张艺、陈荣仓、王文佳、魏婕这样坚守在战疫第一线的“90后”还有很多,他们奋勇争先、无私奉献,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一份重要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