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平县友林社区的“积分超市”里,货架上没有标价签,却贴满了“文明分值”。这里不流通货币,却涌动着志愿服务的热潮。近日,居民王女士用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攒下的积分兑换了洗衣液,这个场景正是安平县创新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通过将文明行为量化为“可存储”的积分资产,让14.3万社区居民完成了从基层治理“旁观者”向“主人翁”的蝶变。
近年来,安平县在全县15个社区推广“积分超市”,以积分奖励机制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文明实践和社区共建。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整治、邻里互助、矛盾调解、移风易俗等志愿服务活动,均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累计使用,居民凭卡随时兑换物品。
全县15个社区统一制定《积分管理细则》,建立"正向加分+负面扣分"双轨机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化解邻里矛盾等活动加分,反之乱堆杂物将扣减积分。此外,还推出“文明倡导”特色积分,居民参与移风易俗活动,可额外获得积分。
在各社区的积分超市里,洗发水、食用油、学习用品等各类居民日常必需品整齐陈列,每件商品对应不同积分值。幸福社区居民李爱国上月通过参与捡烟头志愿服务,兑换了生活用品:“现在社区事务就像自家事,干得越多‘储蓄’越丰厚!”
自积分超市运营以来,居民参与度显著提升。各社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居民纷纷注册成为志愿者,主动参与楼道堆积物清理、旧书籍回收等活动。居民们在一起聊天时,也时常交换整治不文明养犬行为、电动车规范停放的看法和建议。
“积分超市”让越来越多的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转变成“主角”,也让基层治理从“政府独奏”转变成“社会合唱”。
“积分不是目的,而是引导居民共治共享的‘桥梁’。”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李新愿表示,下一步将联合辖区商户、企业拓展积分兑换场景,引入更多便民服务,让积分超市成为居民参与文明实践的“加油站”和基层治理的“连心桥”。
通讯员:崔颖迅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