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夜幕降临,河北省沧州市丽景社区的院落变得热闹起来。十几个孩子接连攥拳、勾腿、翻跟头,跟着师傅郭雪迎学习清招短拳。75岁的郭雪迎,坚持29年义务教授武术,将习武理念传递给近千名青少年。
在沧州市运河区丽景社区,郭雪迎指导孩子们练习武术 杨洋 摄
沧州市,大运河纵贯全境。像郭雪迎一样,生活在大运河两岸的人们,习惯于把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孝老爱亲、见义勇为当作至上的精神追求。至今,已有近1800人获评“沧州好人”,309人获评“河北好人”,200人获评“中国好人”。
凡人善举,持续涌现
在志愿沧州爱心服务站(中心医院店)有一个“爱心专座”。每天早上6点半,家住祁孟庄村81岁的刘书娥用三轮车载着孙女来这里吃早饭。“我一个人带着孙女生活,除了低保没啥收入,做饭也不利索。”刘书娥说,“多亏了这些好人,让我们每天早晨来这里免费吃饭。”
店长周淑云回忆,第一次见到刘书娥时,瘦弱的老人怯怯地问她能否带孙女来这里吃饭。周淑云不仅答应下来,还专门留了“爱心专座”,让她和孙女早点吃完去学校。
2021年开始,沧州在大运河两岸建设爱心服务站,由志愿者为环卫工人和困难残障人士提供免费早餐,日均参与志愿者人数30余人、用餐人数达160余人。沧州还在各广场、公园、社区广泛建设志愿服务站,每年由社会力量牵头开展的善行义举活动达3000余场次。
沧州是一座具有1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热情好客、厚德诚信之风盛行。2007年,沧州市启动“沧州好人”典型代表宣传选树活动,通过“村队好人”“楼院好人”“社区好人”等评选,越来越多的草根英雄和身边好人被发现、选树和宣传,全市涌现出6.8万多名草根模范。2014年,建设“好人之城”纳入沧州城市发展战略。
一系列组合拳,让“好人之城”不断凝聚向上向善的风气。“雷锋奶奶”谢清洁,一生捐款100万元扶危帮困;青县204家孝老食堂里志愿者免费供菜、轮班做饭,其他社会力量也广泛参与。近年来,沧州各地频现好人“扎堆”现象。青县3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位居全国县级前列。
微光成炬,薪火相传
打造“好人之城”,贵在凡人善举薪火相传。如今,做好事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好人文化逐渐沉淀,凝固为扎根大地的文明现象。
3月3日,“渤海魂”志愿服务协会发起人、国家电网河北电力(大运河·黄骅)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吴玉良,将今年攒到的第一笔“点五生活”爱心救助款5000元,转交给青海省一名患病女孩的母亲。
国网沧州供电公司的青年员工和“渤海魂”志愿者们,每天坚持捐5角钱。“每人每天捐五毛,一点一滴聚大爱,我们管这叫‘点五生活’。”吴玉良说,目前已积攒200多万元,全部用于帮贫扶困。2019年,吴玉良入选“中国好人榜”,做服务、争先锋的氛围蔓延至整个公司。近年来,该公司有9人荣登“中国好人榜”、20人获评“沧州好人”。
被善意沁润的心灵,常会有“自己淋过雨,也想为别人撑把伞”的想法。2016年,王珍平的孩子两岁多还不会说话,被误诊为孤独症。“情绪几近崩溃时,大家安慰的话语、实用的经验,对我来说如同救命稻草。”王珍平说。
由于这段经历,王珍平下定决心带头成立“星月社”,这也是沧州首个孤独症患儿家庭关爱团队。她卖了房子给孩子们请专业的老师,免费提供艺术疗愈。“大家对我伸出过援助之手,我也想尽全力回报他们,带着每个宝贝一起往前走。”王珍平说。
沧州在主干道、游园广泛展示好人事迹,让好人为城市代言。位于核心地段的沧州道德馆,一个个“好人”的事迹令人泪目。作为以身边好人为主题的展馆,沧州道德馆不仅是一个展示沧州善举的平台,更是传播美德的课堂,激励着人们向善向上。
同时,沧州将“好人之城”建设纳入校园思政课内容范畴,将好人进校园活动纳入“童心明德”教育实践活动。“沧州好人”走进学校,学生走近“沧州好人”,实现了学有榜样、做有标杆。
善者不亏,行之则远
为让更多凡人善举获得尊重支持,沧州市成立好人后援协会,吸纳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参与,成为好人们的坚强后盾,让好人有好报。
“在寻访回民支队英勇事迹和为烈士寻亲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患乳腺癌,而且到了晚期。沧州好人后援协会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为我送来了2万元。”获评“中国好人”的爱心作家王英说,“真的很感动,真是好人有好报。”
多年来,沧州好人后援会已累计为“沧州好人”提供帮扶资金1120余万元,解决实际困难近800件,真正做到“别人有难好人帮,好人有难社会帮”。
沧州市委、市政府将走访慰问“沧州好人”列为每年的常态性工作,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家庭状况,及时提供帮扶救助。同时,社会服务行业为“好人”预留专门窗口,全市大型文化活动设“好人专席”,市区三甲医院开辟“好人”绿色就医通道……一个个举措,真正为沧州营造了尊好人、学好人、争当好人的良好氛围。
沧州市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张超说,沧州“好人之城”建设将不断创新形式载体,自我完善提高,让“学好人、做好人”成为沧州干部群众自觉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追求。
来源:半月谈原标题:大运河边,有个“好人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