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六场。会上,河北省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新喜介绍,“十四五”时期,全省医保系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持续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促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助力河北人均预期寿命提升,紧紧围绕让老百姓“看好病、少花钱、少跑腿”目标持续发力,圆满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人民群众医疗保障获得感和满意度稳步提升。

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方童摄
待遇保障机制更加公平可及
公平可及的待遇保障是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内在要求。“十四五”时期,河北把促进医保待遇的公平可及作为医保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提高全省医保待遇质量和水平。
全面实现市级统筹。全省所有统筹区均已实现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并建立了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制度,提高了门诊报销额度。河北在全国率先将门诊统筹报销范围从医院延伸到药店,实现职工在医院门诊和药店均能享受门诊统筹报销待遇。优化完善报销比例。通过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适当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报销比例,有效促进了分级诊疗,职工和城乡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5%和70%左右。扩大个人账户使用范围。河北在全国率先将职工个人账户共济范围扩大至近亲属,账户资金既可以为近亲属看病就医支付个人自付部分,也可用于为其缴纳城乡居民参保费用。同时,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所有统筹区上线运行医保钱包,支持个人账户资金通过医保钱包跨省“转账”。增强重特大疾病保障功能。通过充分发挥基本医保保基本、大病保险保大病、医疗救助兜底线作用,并建立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因病致贫返贫风险。支持商业保险发展。积极鼓励商业保险在健康保障领域发挥作用,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医惠保”等多样化保险产品,推进医保与商业保险同步结算,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保障需求。
筹资运行机制更加稳健可持续
合理筹资、稳健运行是医疗保障制度可持续的基本保证。“十四五”时期,河北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各方承受能力相匹配、与基本健康需求相协调的筹资机制,切实加强基金运行管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全民参保计划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参保工作,每年召开全省参保工作会议,压实市县党委政府责任,医保部门与税务、公安、教育、卫健等部门协同联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并开通网上、掌上、自助等多种缴费渠道,使群众参保缴费更加方便快捷。“十四五”时期,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全省医保基本盘持续巩固扩大。筹资水平合理增长。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使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筹资责任更加均衡。“十四五”时期,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随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而相应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标准从280元提高至400元,政府补助标准由580元提高至700元,为群众享受更高水平的报销待遇提供了有力支撑。医保基金运行管理更加规范。通过加强基金预算管理和风险预警,科学编制医疗保障基金收支预算,并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全面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切实管好用好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全省医保基金运行总体安全、平稳、可持续。
医保支付机制更加管用高效
医保支付是保障群众获得优质医药服务、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的关键机制。“十四五”时期,河北注重发挥医保支付在规范诊疗服务行为、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杠杆作用,深入实施更有效率的医保支付,以引导医疗机构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更好保障参保人权益。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入推进。全省所有统筹区均已实施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并建立了特例单议机制,有效解除了医疗机构收治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新药品新耗材新技术使用等病情复杂患者的后顾之忧。坚持“开门办医保”,通过建立医保数据工作组,定期向医疗机构公开医保基金支付等情况,助力医疗机构找准定位、发现问题、优化服务。为医药机构提供充足资金保障。一方面,建立预付周转金、集采预付金、医共体医保基金打包支付等机制,将原有的“事后付”转变为“事前付”,增加了定点医药机构现金总量。另一方面,通过缩短与定点医药机构的结算周期,将原有的“按月结”改为“即时结”,实现医保回款“日到账”,为定点医药机构健康发展持续注入医保资金活水。动态调整医保目录。河北及时跟进落实国家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将治疗肿瘤、慢性病、罕见病等新药好药纳入报销范围,2025年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达到3159种,较2020年增加516种。同时,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将892种中药饮片和488种院内制剂纳入报销范围,有效减轻了群众就医用药负担。
“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更加系统集成
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是深化医改、提升全民健康获得感的关键所在。“十四五”时期,河北立足医保职能定位,与医疗、医药领域密切配合、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同题共答,守护人民健康。医疗服务价格持续优化。通过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开辟绿色通道,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项目价格,降低物耗占比高的项目价格,并支持医疗机构开展特需医疗服务项目,使医疗机构收入结构更加合理。集中带量采购范围持续扩大。截至目前,药品累计集采1041种,医用耗材累计集采319种,医用耗材集采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一大批群众使用频率高、用量大、价格高的药品耗材实现了降价。创新开展药品耗材规范挂网。河北在全国率先提出同质量层次的化学药品最低价与最高价一般不超1.8倍,生物制剂、中成药一般不超过3倍,耗材一般不超过均价1.8倍的挂网规则,此举推动了药品耗材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促进药企把主要精力用在研发新药、提高药品质量上来。河北省是全国第一个规范药品耗材挂网的省份,其做法获国家医保局在全国推广,形成了全国挂网规则共识。支持医药行业创新发展。对新技术新项目进入临床应用开辟绿色通道,新增免陪照护、亲情陪产、航空医疗转运、脑机接口等568项医疗服务项目。通过开设创新药挂网专区,最大限度缩短创新药挂网时限,鼓励药企研发更多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的国产优质好药。
医保服务更加便民利民
医保服务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十四五”时期,河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医保领域急难愁盼问题,通过简材料、缩时限、优服务,推进数智赋能,让群众能够依规便捷办事、减少奔波。放开群众就医选择权。过去群众到外地看病就医需要到当地医院办理转诊转院证明、到当地医保部门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现在河北取消备案材料,群众持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在省内和京津看病就医直接结算,将群众异地就医的“难点”转化为直接结算的“爽点”。实现门诊慢特病网上申报认定和全省互认。以往慢性病申报认定采取线下方式,每年组织一至两次专家认定,现在参保人可通过手机随时上传认定材料,认定通过后即可享受待遇,并且实现了门诊慢特病认定结果全省互认,进一步减轻了参保人往返跑办负担。创新开展预住院管理。将符合预住院条件患者在门诊所做的检查费用并入住院费用报销,预住院期间,患者无需住院,不收取床位费、护理费、诊查费等费用,既降低了群众费用负担、缩短了住院时间,又提高了医院床位使用率。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通过取消结婚证、生育登记凭证、出生证明等材料,参保职工可通过手机申领,医保部门直接将生育津贴发放至其银行卡,大幅缩短了领取时间,有效减轻了家庭生育负担。同时,还实现了手工报销网上办理、医保码“一码付”等功能,医疗保障政务服务事项线上可办率达到100%。
来源:人民网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