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在邯郸市新育幼儿园托大班,老师给孩子们讲绘本故事。河北日报记者赵泽众摄


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79.03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居民健康素养等健康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一组数据,勾勒出“十四五”时期我省卫生健康工作发展成就。


11月24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第十四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工作发展成就。


文字整理/赵泽众制图/孙涛


医疗卫生服务质效提升


“十四五”时期,我省卫生健康服务的能力水平、可及性、公平性得到持续改善和提升。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姜建明介绍,五年来,我省按照“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持续提升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十四五”时期,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户河北,累计引进新技术和新项目919项,填补省内空白130项。分三批建设115个京津冀医联体,覆盖所有设区市。推动省域资源下沉基层,一方面,持续开展城市医院对口帮扶,目前有81家三级医院“组团式”帮扶204家县级医院;另一方面,筑牢县域医疗服务根基,全省140个县(市、区)全部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通过一体化管理、融合式发展,实现人才、技术、设备、药品等资源纵向贯通、集约共享,推动县域医疗资源配置更加均衡。截至目前,县域内就诊率达到67.54%,急危重症抢救能力显著提高,牵头医院出院患者三四级手术比例达到66.9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明显提升,患者向县域外流的情况得到缓解。


“十四五”时期,我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构建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让群众看中医用中药更方便放心。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凯介绍,全省已建成覆盖城乡的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有中医类医院394家,其中三级中医院50家、二级中医院152家,让更多群众就近看上中医、用上中药。


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完善。“十四五”期间,我省中医机构逐步健全,省级中医院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列,每个市都有一家三级甲等中医院;县办中医院有29家达到三级水平。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立中医药科室,在乡镇和社区建成2297个国医堂,配备中医师提供中医药服务。做强专业队伍,30个专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447个专科通过省级验收,建成京津冀中医医联体17个、中医专科联盟57个、京津名中医工作室6个,形成一批中医优势专科集群。


中医药服务供给不断提质扩容。更多中医服务项目、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46个县建成智慧共享中药房,为患者免费送药到家。


公卫防护网更牢


疾控工作与人民群众健康息息相关,是守护公众健康的关键防线。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孙国安介绍,“十四五”是我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实现系统性重塑和跨越式发展的五年,在此期间,我省积极稳妥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全面增强了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能力。


疾控核心能力得到稳步提升。五年来,我省加强传染病监测和智慧化预警能力建设,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实现上线试运行,智能监测前置软件覆盖全省699家二级及以上医院,整合多源监测网络,将全省1082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纳入新发突发传染病监测网络,设置各类哨点医院79家、病媒生物监测站点13830个,监测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诺如病毒等各类病原体90多种。


重点传染病防控更加精准有效。全省传染病疫情形势保持总体平稳,甲乙类传染病(除新冠病毒外)年均发病率同比下降26.08%,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年均发病率分别下降28.64%和27.66%,艾滋病继续保持低流行水平,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防治成效持续巩固。


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持续优化。全省共设置接种单位3963个,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省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8.6%,麻疹、流脑等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连续34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积极推进电子预防接种证建设应用,已申领电子接种证85万余张。


“十四五”时期,我省积极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聚焦医防融合,织牢慢病防控网。我省组建3.12万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纳入管理高血压患者754.58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291.63万名,规范管理率分别达72.03%、71.1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质服务基层行”达标率97%,全省优质资源阶梯配置格局进一步巩固。


推动关口前移,实施慢病早筛早诊。“十四五”时期,我省面向重点人群定期开展慢性病早期筛查,以“四大”慢病为主的早诊早治累计筛查达815万余人次,城乡妇女“两癌”筛查覆盖所有县(市、区)。全省30—70岁人群四大慢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2.64%,提前达到国家2030年目标。


强化生育支持政策


人口是国之大者,生育事关千家万户。


“十四五”期间,我省先后出台涵盖育儿补贴、假期保障、托育服务、母婴健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营造良好生育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强化优生保障。从2022年开始,省委、省政府连续4年将孕妇产前基因免费筛查列入民生工程,累计筛查458万人次,对筛查出的阳性人群给予积极干预。所有县市区全部建成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等5大中心。2024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均降至历史最低,分别为5.67/10万和2.01‰,较大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面推行新生儿“出生即参保”,2024年以来我省新生儿参保率达到96%,远超国家要求80%以上的目标。


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解决“带娃”难题。我省连续三年将托育工作列入民生工程,在年轻家庭密集、托育需求旺盛的社区,积极改造闲置用房,建成了452家嵌入式托育机构。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打造了335家省级示范试点,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


构建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减轻“养娃”负担。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我省逐步推行学前教育免费政策,并推行多子女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长幼随学”,减轻了家庭接送负担。今年9月起,我省全面开放育儿补贴线上线下申领渠道,截至目前,累计接收申领信息超154万条。深化新生儿“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将出生医学证明办理、本省户口登记、社保卡申领等9个事项整合为“出生一件事”,实现全流程“一网通办”,截至目前累计服务14.4万个家庭,线上签发率超90%。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