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衡水市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全市粮食生产取得“二十一连丰”,2024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90亿斤,创历史新高。


强化顶层设计,压实工作责任。我市多次召开研究部署粮食生产会议、深入一线实地调研,每年将保障粮食安全、抓好粮食生产写入市一号文件,将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县。在全市建立粮食生产包联机制,实行市、县领导干部和技术专家包联制度,层层压实责任,实行全过程、全环节联合攻关指导,做到专家直接入户、技术直接到人、良法直接到田。   


聚焦科技支撑,推广增产技术。大力普及推广优良品种,全市小麦优质节水品种、油菜抗寒抗旱耐密宜机收品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玉米耐密、抗逆品种占比80%以上。推动高产技术集成,积极普及水肥精准调控增产技术,全市水肥一体化面积达50万亩以上。强化病虫防控减损,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积极推广统防统治,落实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喷多促”等措施,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夯实基础条件,提升综合产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以来,全市共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136.08万亩,其中新建面积94.35万亩、改造提升面积41.73万亩,粮食安全基础持续稳固。推动农机装备升级,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作用,加快智能高效农机具推广应用,全市现有大马力拖拉机、高性能播种机、智能植保机械等大型农机具4万余台(套),植保无人机1500余架,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3%,小麦机收损失率控制在0.81%,玉米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


突出示范引领,打造高产样板。以小麦、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为重点,打造万亩示范片8个、千亩示范方40个。开展高产竞赛,今年武邑县组织开展的小麦高产竞赛活动,激发了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加强观摩培训,“十四五”以来,围绕关键农时和关键技术,组织现场观摩、技术培训40余场次,培训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等4万余人次。


强化政策扶持,完善服务保障。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完全成本保险等系列政策,帮助种粮农户降本增效,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小农户提供全程或关键环节托管服务,今年以来,全市服务面积已达664.79万亩,有效解决了小农户“干不了、干不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