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衡水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奋进的衡水·‘十四五’答卷”主题新闻发布会。衡水市生态环境局新闻发言人、党组成员、副局长霍纪东介绍,“十四五”期间,衡水市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制度机制持续完善,绿色动能加速培育,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大幅提升。



蓝天保卫战成果显著,空气质量稳中向好。我市通过深化工业污染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筑牢扬尘防线等系统性措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市累计完成1000余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项目,全市域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和2蒸吨及以下生物质锅炉全部清零,并率先在全省开展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与量化问责。


2024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22,较2020年同比下降19.2%;PM2.5平均浓度41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同比下降19.6%;PM10平均浓度69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同比下降16.9%。2025年截至11月17日,全市PM2.5年累计浓度34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碧水保卫战稳步推进,河湖面貌焕发新颜。加大河渠治理力度,强化日常巡视巡查,实施重点河流水质日监测、日报告制度,对全市13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同时对我市河流自动监测数据进行24小时盯守和对比分析,确保水质稳定达标。推进衡水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加强引水沿线水质监测及环境隐患排查工作。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对全市河岸进行“拉网式”排查,进一步健全查、测、溯、治工作规范体系,全市共排查登记入河排污口(含雨水口)871个并全部完成溯源和整治。


我市13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标,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100%。衡水湖湿地保护与修复入选全国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亮相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衡水湖、滏阳河成功获评河北省第二批美丽河湖。



净土保卫战基础稳固,土壤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深入实施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降低粮食重金属超标风险。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名单,依法开展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水平不断提升。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为重点,督促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动完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机制,在土地征转、收储、供应以及转让、改变用途等环节落实监管责任,及时查询土壤环境质量,切实保障再开发利用土壤环境安全,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分散收集、集中处理、综合利用,目前累计完成3281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65.7%;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强化日常巡查检查,及时消除风险隐患,推动农村黑臭水体动态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