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衡水市冀州区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社会救助创新实践为抓手,统筹推进8个乡镇10个项目建设,通过党建引领、服务升级、慈善联动等多元举措,推动社会救助从“物质保障”向“物质+服务+精神关爱”全方位升级,让民生保障更有温度、更具精度。
党建引领筑牢救助根基。冀州区门家庄乡、官道李镇等乡镇成立由党委书记牵头的创新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将党员干部挂钩帮扶困难群众常态化。通过线上微信群宣传、线下入户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季活动,推动救助服务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党员志愿者常态化走访困难家庭、重病患者、空巢老人等群体,动态掌握生活状况,今年以来累计发现并救助困难群众80余人次,实现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
“物质+服务”丰富救助内涵。该区建立310户1100余人的救助需求台账,编制涵盖康复服务、心理疏导、“六助”服务等13个项目的服务类救助清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打造公益慈善项目等方式,开展节日慰问、极端天气安全排查、居家照料等特色服务,今年已累计开展服务3000余人次。
慈善联动拓宽救助维度。冀州区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联合社会救助基金会、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打造“助学筑梦”“应急救助”等特色项目。在东罗口等村成立“救急难”互助社,形成多元参与的救助格局。今年以来,累计为53名困难家庭大学生发放助学金10.2万元,向困难老人、重残人员捐赠生活物资150余件,发放爱心衣物等3000余件套,让慈善关爱直达困难群众身边。
扩围增效兜牢保障底线。南午村镇等示范乡镇通过政策培训、全面入户调查、健全探访机制,精准识别救助对象,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落实特困人员每周、低保对象每月探访制度,建立问题台账督办机制,及时响应群众诉求。同时,通过动态监测与数据共享,有效避免救助叠加与遗漏,让社会救助资金用在刀刃上。
冀州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宋洪刚表示,将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创新实践,完善长效机制,优化服务流程,让救助更精准、服务更贴心,为困难群众撑起更加坚实的幸福蓝天。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