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记者从衡水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市生态环境局从强化执法服务、注重数智赋能、规范涉企检查等方面精准发力,推动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走深走实,为绿色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李敬恒介绍,他们持续优化执法方式,坚持差异化管控,对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内408家企业坚持无线索不开展现场执法检查,有效减少对守法企业的现场检查频次,切实发挥正面激励作用;严格落实轻微违法行为“一次帮扶、两次督导、三次严惩”的执法模式,审慎实施行政处罚,今年以来办理免于处罚案件31件,免处罚金额312.96万元;在日常执法过程中指导企业整改、提供技术帮扶,帮助企业提升环境管理能力,有效减少重复性违法。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办理行政处罚案件87件,同比减少80%,行政处罚金额同比减少75%。


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以智增效”,强力推进非现场监管执法改革,构建起高效精准的科技执法体系,初步形成排污单位全方位监控网络。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覆盖233家企业316个排口,污染物排放实现实时监测;在企业生产和治理设备前端安装分表计电模块,精准监控设施用电情况,目前已覆盖全市4360家企业,成为非现场监管的重要抓手;全市6239家企业纳入涉气排污单位监管平台,可实时通过预警推送,帮助企业减少排污许可证延续、自行监测等风险。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入企检查企业次数同比减少53.6%,出动执法人员人次同比减少65.7%,实现了向“智慧执法”的转变。


市生态环境局还坚持“以严立规”,着力打造规范、公正、透明的执法环境。该局制定《涉企行政检查事项清单》《涉企行政检查计划》,印发系列文件,明确检查事项、检查内容、检查频次,将检查事项条理化、检查频次明确化,做到文书格式规范、统一编号、有序归档,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要求所有现场检查任务必须使用“河北省数智环保执法服务系统”发起,并同步生成执法二维码,经企业扫码查看执法依据、检查事项、现场人员等详细信息后入企检查,实现了“公开+规范+监督”的阳光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