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袋子”关系着国与家,回应着百姓期盼。


10月31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第二场新闻发布会,晒出了“河北财政答卷”,展示了“十四五”时期全省财政事业发展成果。


围绕美丽河北建设,全省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000多亿元;实施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补等政策,补助资金25.6亿元;安排省以上资金3.8亿元,对全省56.3万名幼儿园大班儿童的保育教育费予以减免……我省持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把“真金白银”更多地用到了改革发展和民生保障上。


打开“河北财政答卷”,一笔笔实实在在的投入,一项项精准有力的举措,在科技、生态、产业等方面,多层次呈现出燕赵大地高质量发展新脉动。


重大战略部署保障有力


“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打好政策资金组合拳,全力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筹措800多亿元支持公路、机场、港口等建设,推进三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京津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落实补偿资金37.6亿元,助力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加强三地财政部门协作,积极破除行政壁垒,建立京津冀政府采购项目远程异地评审、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机制,推动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


围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累计下达省以上各类财政资金超3000亿元,其中雄安新区建设发展补助资金620亿元,加快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疏解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医保、住房公积金待遇水平实现不低于北京同期水平。雄安新区列入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有力保障了新区项目高效建设。


围绕乡村全面振兴,我省落实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786亿元,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我省设立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过渡期每年安排70.36亿元,5年共计351.8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近130亿元。持续稳定投入的财政资金支持打造了一批联农带农效果紧密、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帮扶产业,初步形成集群效应。到2024年,全省62个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共培育特色农业产业175个,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省级龙头企业309家,累计打造区域公共品牌55个。


为科技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创新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河北财政积极发挥财政职能,持续围绕高质量发展加力用劲,以“真金白银”的投入、精准高效的措施,为科技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在资金投入上不断加力。2021年至2024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509亿元,年均增长9.3%,这些钱重点投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和科技重大项目,着力为科技创新打牢基础底座。在财政投入带动下,全社会研发投入也跟着水涨船高,从“十三五”末的634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968亿元,科技创新硬实力持续增强。


在经费管理上充分赋权。“十四五”期间,我省探索创新更为宽松的科研经费管理方式,为科研人员“放权松绑”,让他们拥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2022年起,累计安排资金近3亿元,在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才类项目、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中推行“包干制”,优化简化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和调剂程序,由项目负责人包干使用科研经费。与此同时,加强分类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坚决守住科研资金安全“底线”。


在成果转化上持续激励。为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我省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安排财政资金1.2亿元,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等牵头引进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同时,积极承接京津创新资源,2024年全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34.8%。


在人才引进培养上赋能增效。5年来,省级财政安排7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对院士团队、创新创业团队等高水平人才给予科研项目经费补助。此外,我省还引导企业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和科技人才专项培养,让“千里马”在河北留得住、用得好。


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十四五”以来,我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改革创新,积极筹措资金,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生态环境治理打出组合拳。投入省以上大气污染防治资金350亿元,所有设区市空气质量排名连续3年实现“退后十”。落实省以上水污染防治资金53亿元,实现全省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比例连续3年达到80%以上,较“十三五”末的66.2%明显提升,劣Ⅴ类断面比例连续5年保持为零。下达省以上土壤污染防治资金12.1亿元、中央农村环境整治资金18.3亿元,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国家要求,农村环境整治成效不断巩固提升。


自然资源保护下足绣花功。我省积极打造“大小山水”示范引领,累计投入省以上资金28.8亿元,推动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和雄安新区两个山水工程顺利完成并验收。落实省以上财政资金9亿元,支持开展矿山综合治理、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等专项行动,完成矿山修复治理14.1万亩。统筹省以上资金11.9亿元,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累计修复海岸线44千米、滨海湿地5576公顷。


林业草原发展筑牢防护网。我省着力保障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统筹用好中央财政补助、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研究出台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设34条措施。邯郸市、石家庄市、承德市、沧州市相继纳入中央财政国土绿化示范项目,提升了项目区域的生态安全能力。


编辑:赵松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打开“河北财政答卷”,感受高质量发展新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