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四五” 港城新答卷】
2021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6.49万人,发放就业补助资金8.39亿元
“秦快就业”显成效 民生答卷有温度

在海港区某花卉市场举行的专场招聘会上,求职者向用人单位咨询岗位相关情况。 通讯员王涛摄
就业,是发展画卷上温暖的底色。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我市交上了一份厚重的就业答卷: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6.49万人,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的107.9%;发放就业补助资金8.39亿元,扶持劳动者超6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向好……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万家灯火的安稳,是经济运行的韧性,更是“秦快就业”品牌持续深耕的民生实践。
“就业不用去远方,家门口就有好地方。”家住海港区的青年李树红,如今在秦皇岛耀华工业技术玻璃有限公司找到了心仪岗位,待遇不错,还能照顾家人。他的满意与安稳,正是我市一系列就业政策组合拳的生动体现。
“十四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坚持就业优先,出台《就业促进工程工作方案》《关于推动新时代秦皇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文件,推动财税、金融、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发力。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创业补贴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政策清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彩虹卡”直达群众掌心。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就业补助资金8.39亿元,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助力企业稳岗扩岗。
在政策与资金的双重驱动下,我市瞄准重点群体分类施策、精准帮扶。
为推动促就业政策从“纸面”落到“地面”,真正打通服务青年的“最后一公里”,我市创新推出“秦学有为·岛演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行动,以十大活动为载体,系统构建从校园到职场的就业服务通道。
“大学毕业后,我投过不少简历,结果都不太理想,在家待业的那段时间确实很焦虑。”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毕业生张家瑞回忆道,在他迷茫之际,他居住的社区就业服务专员主动上门,根据他的专业背景和求职意向,精准推送了多个匹配岗位。如今,他已成功入职秦皇岛市绿能燃气有限公司,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就业服务的关键在精准,生命力在基层。
我市依托基层服务网络,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一人一策”跟踪帮扶。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沟通、上门走访等方式,动态掌握毕业生就业状态,提供“点对点”岗位推荐、职业指导和政策宣讲。与此同时,人社部门积极“走出去”,深入企业一线开展“入企拓岗助力启航”活动,目前已征集5300余家企业、释放岗位7.39万个。配合连年举办的大型招聘会,累计有7000多家企业提供工作岗位超过50万个,构建起就业服务网,确保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服务跟踪率达到100%。
从一个人的就业焦虑到一个家庭的安心踏实,我市正用精准务实的服务,把“秦快就业”品牌打得更响,让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走得更实。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之路也越走越宽。“青龙栗工”“山海关菜把式”“昌黎干红酿酒师”等3个省级劳务品牌和18个市级劳务品牌蓬勃发展,通过“春风行动”“春暖农民工”等服务,积极拓展京津劳务市场,推送2.2万个北京岗位信息,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力度不断加大。
青龙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的残疾青年王庆和曾是就业困难人员,在基层驿站的就业援助下,他被安置到镇政府公益性岗位,圆了“上班养家”梦。我市为重点帮扶对象提供“1131”精准服务(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组合拳持续发力,守住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的民生底线。
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与培训双轮驱动实现就业增长。“创业梦启航·贷来新希望”专项行动深入商圈、建立创业培训师资库、大力实施“马兰花”计划,为青年学子定制创业课程。目前全市22家创业园区、12万平方米孵化空间,滋养着1293家在孵企业,带动就业4465人。
在职业培训方面,我市构建了企业为主、市场化为辅、政府补贴为补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十四五”期间,全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4.75万人次,技能人才总量达45.4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4.85万人。新增职业技能等级和职业资格证书8.32万人,技能大师工作室不断涌现,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十四五”收官在即,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歇。5年来,全市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182场,服务招聘52.52万人次。评选了6家市级规范化零工市场,其中3家被评为省级规范化零工市场。建成301个就业服务驿站,嵌入基层平台和社区网点,随时为劳动者提供贴心服务。
站在新起点,我市正持续擦亮“秦快就业”品牌,以就业的“民生温度”与“发展动力”托举百姓幸福。
来源:王东原标题:“秦快就业”显成效 民生答卷有温度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