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在秦皇岛圣德信物料输送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正在打包一批风电提升机连接件,包装箱箱体侧面“金风科技专供”字样格外醒目。“这批是发往金风科技的风电提升机。”车间主任杨龙飞说。随着卡车缓缓驶出厂区,导航自动规划直达金风科技北方海上风电产业基地。
金风科技在秦皇岛新能源产业布局,带动了本地企业深度融入产业链。目前,该企业与河北鹏远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秦皇岛市圣德信物料输送有限公司等5家本土企业签署协议,5家企业进入金风科技供应商资源池,为风电产业链强链补链。
在秦皇岛市,从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到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崛起,再到粮油精深加工强链补链,现代产业正编织成链,勾勒出一幅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蓬勃画卷。数据显示,今年,全市55个省重点前期项目总投资达703.52亿元,聚链成群的态势愈发强劲。
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7月9日,在金风科技北方海上风电产业基地一期海上风电机组总装厂,整洁有序的生产场景、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正在展现“中国智造”的产业实力。
金风科技秦皇岛专项工作组副组长罗丹介绍,目前一期海上风电机组总装厂已建成,厂房距码头岸线仅有260米,产品出货“直线贯通”,物流成本大幅降低,提升了风电装备“从工厂到现场”的交付效率,为我市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注入动力。“一期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产150套14MW-20MW海上风电机组的能力将充分释放,届时将吸引配套企业加速集聚,推动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罗丹说。
海上风电蓄势待发,陆上风电早已风起“电”涌。
在抚宁区,目前,塔筒高度全球第一的商业化批量运行钢混塔风电项目已并网发电,年发电量近2亿度,可减排二氧化碳14.69万吨;位于昌黎县的金风昌黎200MW风电项目,仅用31天就完成核准流程。“这两个项目在技术优势和交付效率方面,展现了秦皇岛风电产业的发展水平。”金风科技秦皇岛专班陆上事业部总经理王继伟说,不止在发电端,金风科技还在秦皇岛布局储能业务,补上了新能源产业链的储能短板。
位于抚宁区的北方储能旗舰工厂,凭借先进的液冷技术和80%的自动化率,生产构网型储能设备,实现了新能源产业补链的关键一步。“选择在秦皇岛建厂,不仅因为这里海运便利,更重要的是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氛围浓厚。”王继伟说。目前企业年产2GWh构网型储能设备,产品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海上到陆地,从发电到储能,金风科技以秦皇岛为核心,不断拓展新能源产业的广度与深度,为区域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崛起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秦皇岛同样成绩斐然。
据统计,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
近日,位于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星箭特种玻璃有限公司传来消息,由该公司研制的石英摆片开始应用于航天领域。
星箭公司成立25年来,已为飞船、空间站、月球车、北斗卫星等国家航天项目提供了近2000万片特种玻璃产品,始终保持“零瑕疵、零质量差错”的纪录。“我们始终坚持走国产化道路,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公司总经理卢奕霖说。
如今,星箭公司不断挑战技术极限。2023年初,0.009毫米厚的超薄耐高温光学玻璃成功下线,能承受1200℃的高温,实现我国光学玻璃领域的重大突破;公司研发的石英摆片,抗震抗冲击性能比传统产品增强1倍,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等领域;石英线圈骨架合成技术也成功打破国外少数国家的垄断,目前已交付客户进行验证……
秦皇岛高端装备制造赛道上,并非星箭公司一家的“独奏”,而是众多企业共同奏响的“交响乐”。
5月28日,由秦皇岛天业通联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目前世界最大吨位1100吨运架一体式架桥机,在韩国湖南高速二期项目中完成首架作业,标志着“秦皇岛制造”在国际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
在中铁山桥道岔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焊接系统正为道岔核心部件——道岔垫板进行精密焊接作业。“我们自主研发的道岔垫板智能焊接生产线深度融合物料自动传送、高精度双目识别、机器人智能焊接与在线自动检测等系统,实现了高速道岔垫板的自动识别、精准定位、自动焊接及检测等全流程自动化闭环作业,焊接质量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了100%。”中铁山桥道岔分公司副总经理胡新伟介绍,这种智能焊接技术,不仅支撑着国内高铁网络的稳定运行,更随中国高铁出海项目成为国际基建领域的“中国名片”。
7月16日,中信集团连续第三年亮相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其间,中信集团子公司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全球最大的铝车轮及铝制底盘零部件供应商,携自主研发的一体化压铸技术亮相,引发广泛关注。该技术可将98个零部件集成一体,使汽车底盘核心部件减重33.4%,有力推动汽车产业轻量化变革。
中信戴卡2021年被评为世界“灯塔工厂”,成为全球汽车铝制零部件行业的首个“灯塔工厂”。工厂内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现场却鲜少见到工人。“研发部门才是人员最密集的地方。”公司技术管理中心主任李世德介绍,目前,企业拥有1700余名研发人员,可实现24小时全球协同研发。相关产品从研发到量产,效率大幅提升,为全球车企提供更高效的供应链支持。
从架起跨国通途的“钢铁脊梁”,到驱动能源革命的“动力心脏”,再到护航航天征程的“太空铠甲”、打造智能制造的“灯塔工厂”,秦皇岛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矩阵里,既有重工制造的硬核力量,也有精密制造的极致追求。
粮油精深加工强链补链
6月20日,秦皇岛港巨型吊机挥舞着有力的臂膀,将金黄的大豆从远洋货轮稳稳卸下……这些饱满的大豆即将开启一段科技赋能的独特旅程。
大豆上岸后,首站便抵达中央储备粮秦皇岛直属库海港粮储基地。这里,30座浅圆仓如钢铁巨人般矗立。随着去年6月27日三期工程封顶,基地新增24万吨仓储能力,总储量由此跃升至81万吨。在直属库的中控室里,监控画面清晰显示,每座浅圆仓内都设有约500个粮温检测点,如同为粮食装上了“体温计”,能随时精准捕捉其“体温”变化。“我们通过采用空调控温系统,使仓房温度控制在25℃以下,从而减少外部温度对仓房粮堆温度的影响,确保仓内恒温。”中储粮秦皇岛直属库副总经理温生山介绍,浅圆仓还通过氮气气调系统进行灭虫,实现仓内粮食常储常鲜。
保护完好的大豆进入中国北方最大的大豆加工企业之一——秦皇岛金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在大豆压榨生产线“悉心”照料下,经过初加工变成日常所需的食用油。“公司日处理大豆能力为7000吨,精炼油产能为1200吨/日。”秦皇岛金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李鑫介绍。
当然,榨油后的豆粕也是宝。
运输豆粕车辆刚从金海粮油厂区驶出,便直奔益海嘉里(秦皇岛)粮油食品综合加工产业园。在深加工车间,普通豆粕即将开启一场“蜕变之旅”。
“金海粮油产出的豆粕,我们接过来做深加工,把豆粕变成更高价值的产品——这就是产业链的延伸。”益海嘉里公司办公室主任宋洋站在生产车间外,指着往来的运输车辆介绍道。他口中的“深加工”,正是园区里的两条生产线:一条生产线将普通豆粕转化为发酵豆粕,另一条专注加工SPC(大豆浓缩蛋白),流水线全程高效运转,普通豆粕的价值在生产线上正一步步提升。“普通豆粕约4000元/吨,深加工后产出的SPC最高能卖到6000元/吨,发酵蛋白也比豆粕值钱。”宋洋介绍。
在车间的成品区,打包好的SPC和发酵豆粕正等待发往饲料厂和养殖基地——前者将替代部分动物蛋白和其他植物蛋白,成为猪、禽类和水产饲料的新原料,后者则因易吸收的特性,成为乳猪、家禽养殖的优选饲料添加……从金海粮油的初加工,到益海嘉里的深加工,大豆资源正被深度梯次开发利用,附加值也随之翻倍。
我市粮油精深加工的版图,早已突破单一品类,正向着更广阔的农产品资源和更高科技含量的领域拓展。
在北戴河新区生物制造产业园的微元合成生物技术(秦皇岛)有限公司内,发酵罐正有序运转,AS10菌株在其中将葡萄糖转化为D-阿洛酮糖。依托骊骅淀粉、鹏远淀粉等本地企业,微元合成实现了原料的本地化采购,物流半径控制在50公里以内,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目前,微元合成阿洛酮糖一期工厂总投资超5亿元,占地60亩,已建成数万平方米的智能化厂房,目前已正式生产,年产能达万吨级。二期工厂也已启动,届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阿洛酮糖生产基地。
编辑:姜长淼
来源:秦皇岛新闻网原标题: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秦皇岛力量丨秦皇岛加快推动现代产业聚链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