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社会背景下专业市场的转型与升级:概念、路径与方法


一、前言:为何必须重新理解“转型”与“升级”?


在数字社会加速演进的今天,专业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挑战。传统以“摊位租赁+价格竞争”为核心的运营模式,已难以匹配消费者日益数字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行为。然而,许多市场管理者仍将“转型升级”视为一个模糊口号,缺乏系统认知与实操路径。


作为长期深耕数据与技术驱动的创新和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如何融合的研究者,我思考的是在数字时代:“转型”解决的是“在哪里做生意”的问题,“升级”解决的是“用什么方式做生意”的问题。二者逻辑不同、路径各异,但又必须协同推进。唯有厘清概念、明确路径、掌握方法,专业市场才能在数字浪潮中涅槃重生。


二、核心概念辨析


(1)转型(Transformation):空间与渠道的重构


本质:从单一物理空间向“线上+线下+数据”融合生态的迁移。


目标:构建全渠道触达能力,适配数字消费者的购买路径(如搜索—比价—社交推荐—即时履约)。


关键:不是简单建个小程序或开个直播,而是重构“人、货、场”的连接逻辑。


(2)升级(Upgrading):价值与能力的跃迁


本质:从“低价批发”向“品牌化、品质化、服务化”跃升。


目标:提升商户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从“卖货”到“卖价值”的转变。


关键:推动商户从“个体户思维”转向“品牌运营思维”,强化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客户服务等能力。


误区警示:仅做线上化(如建平台)而不升级产品与服务,只会陷入“数字内卷”;仅强调品质提升而忽视渠道转型,则难以触达新客群。


三、转型与升级的协同路径


路径一:构建“OMO一体化运营平台”(Online-Merge-Offline)


做法:


搭建统一数字中台,整合商户商品、库存、订单、会员数据;


开发市场级小程序/APP,支持线上选品、线下体验、就近提货或配送;


引入直播电商、社群团购、B2B撮合等多元交易场景。


价值: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一个市场、多个入口、统一服务”。


路径二:推动商户“品牌化孵化工程”


做法:


设立“品牌孵化中心”,提供商标注册、包装设计、短视频内容制作等支持;


组织“品质联盟”,制定准入标准,淘汰劣质低价商户;


联合金融机构提供“品牌贷”,支持优质商户扩大再生产。


价值:从“摊位集合体”升级为“品牌共同体”,提升整体溢价能力。


路径三:打造“产业服务生态”


做法:


引入第三方服务商:物流履约、数字营销、跨境出海、数据合规等;


建立“市场大脑”:通过消费数据分析,指导商户选品、定价、促销;


推动“绿色化”“标准化”改造,响应ESG趋势与政策导向。


价值:专业市场从“房东”转型为“产业服务商”,构建可持续盈利模式。


四、实施方法论:五步推进法


诊断评估:对市场现有商户结构、客群画像、数字化基础、供应链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顶层设计:制定3年转型升级路线图,明确阶段目标、责任主体与资源投入。


试点先行:选取20%优质商户作为“数字标杆”,打造可复制样板。


能力建设:开展系列培训(如短视频运营、私域流量、品牌故事),提升商户数字素养。


机制保障:建立“市场管委会+数字运营公司+商户联盟”三方协同治理机制,确保持续迭代。


五、致市场管理者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建议


对市场负责人:转型升级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请放下“收租思维”,拥抱“平台思维”与“生态思维”。你的核心资产不再是铺位,而是商户网络与数据资产。


政府主管部门:建议将专业市场纳入“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重点工程,提供:


数字基础设施补贴(如5G、IoT、云服务);


品牌培育专项资金;


跨部门协同机制(商务、市监、网信、金融联动),破除政策壁垒。


数字社会不是要消灭专业市场,而是倒逼其进化。转型,是让市场“活下来”;升级,是让市场“强起来”。唯有双轮驱动、系统施策,专业市场才能从“传统交易场所”蜕变为“现代产业枢纽”,在数字经济时代重焕生机。


—— 文丹枫 博士 广东省现代移动互联网研究院


来源:东方财经
原标题:数字社会背景下专业市场的转型与升级:概念、路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