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何为内画?“螺蛳壳里做道场,小瓶子里大文章。”
在衡水这片文化沃土上,被誉为“方寸绘乾坤”的内画技艺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改革开放后,衡水内画从默默无闻走向蜚声世界,让传统工艺美术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新世纪、新时代,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宫廷雅玩蝶变为乡村振兴的非遗动力、文旅名片,如方寸间的壮阔画卷,在《衡水日报》的文墨中徐徐展开。
独具特色的内画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被称作“鬼斧神工,中华一绝”。衡水是冀派内画艺术的发祥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内画已经成为我市重要的文化产业之一。在新时代,作为业界“执牛耳”的内画之乡,这片热土上继续描绘着“寸幅之地蕴万千气象”的传奇。
政策春风催新芽
衡水内画艺术,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创新性。
内画起源于清代,原是透明鼻烟壶的一种装饰,曾因鼻烟的普及而繁荣,主要有京、鲁、冀、粤四大流派。时移世易,随着闻鼻烟的习俗逐渐消失,鼻烟壶内画也就成为纯工艺,仅供收藏,渐渐脱离大众视野。历史上的衡水内画,几近空白。
改革开放的春风,让衡水内画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一位在北京学艺成名、被一度下放的衡水籍内画艺术家,在政策暖流中重拾画笔、焕发新生——1978年,衡水地区工艺美术公司建立了特种工艺厂,把王习三从阜城老家请来当教师,“他深受感动,努力创作,使绚丽多姿、精彩夺目的内画壶成批生产,畅销国际市场”(1978年9月16日《衡水日报》4版)。
1978年12月17日《衡水日报》
彼时,王习三从艺已近30年。再次回归内画舞台,他一方面大胆改革工具,结合古老的衡水毛笔,试制成功了内画专用的钩毛笔,使人物肖像庄重逼真、山水花鸟气韵生动;另一方面热心传授技艺,带出了传承和发展冀派特殊风格的19名青年画工。“在生产中,新老艺人解放思想,相互协作”,内画题材大大丰富,有人们喜闻乐见的古装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翎毛等。原来单调的素壶造型发展为多种多样,有长方式、背壶式、鱼篓式、双壶式、葫芦式等近百种(1978年12月17日3版)。
衡水内画成功实现了从“家庭作坊”到“规模生产”的跨越。1978年年底,衡水特种工艺厂生产的内画鼻烟壶约1200多个,比前一年提高了4倍,全年生产指标提前6个月完成。产品畅销英国、法国、丹麦、瑞士、伊拉克等十几个国家(同年12月17日3版)。次年,地区特艺厂的内画壶,与地区酒厂的特制老白干,故城、枣强的皮毛,武强的年画,安平的钢丝、铜丝一道,“在省有关部门组织的质量评比中,分别名列前茅,跨入了省内同行业的先进行列”(1979年9月4日1版)。数年后,地区特种工艺厂“除有定型产品两种,又有新的创作。内画产品质量已形成我国四大流派之一的‘冀派’风格,在欧美颇有声誉。总产值达到五十九万七千多元”(1982年8月28日1版)。
王习三在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上被授予“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1979年8月14日1版);作品在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选中获“金杯奖”,被评为珍品(1985年8月15日1版)。
流派成型攀高峰
技法革新、破圈生长、引领发展……
20世纪80年代始,衡水冀派内画英才辈出,迎来了发展黄金期。
独木不成林。短短几年,王习三就培养出13名各有所长的徒弟——王千的内画清秀典雅,设色明快,尤擅画古装老者,去日本做内画表演获好评;王百川的画线条刚劲,构图简朴,作品在国际旅游会议上获“优秀旅游品纪念奖”;王冠宇画意境深邃,笔法丰富,书画并茂,曾到巴西做内画表演(1985年8月15日《衡水日报》4版)……此外,内画队伍中亦有踽踽前行者:饶阳县王桥村青年农民王立夫自学成才,在内画鼻烟壶上画出独特风格,受到国内外专家们的高度赞赏,他还撰写《内画技法》书稿传艺给内画爱好者(1984年3月4日1版);饶阳县东里满村农民何水清“能在鼻烟壶内壁上绘画,还能正楷真书,画技精妙、字法工整严谨,被行家们称赞为中国一绝”(1992年7月5日1版)……
在画技领域,衡水内画可谓独擅风流。王立夫独辟蹊径,将线描与泼墨、工笔与写意熔为一炉,相得益彰(1987年11月7日3版);刘恩昌把国画的泼墨技法用进了烟壶,使画面背景更抽象、凝练(1990年3月10日2版);景县洚河流乡盐厂村青年画师刘志军,大胆创新,绘制成功了能自动发光的鼻烟壶,填补了工艺品的一项空白(1995年3月19日1版);饶阳县内画家刘子艺等触类旁通,在掏空的水晶球中作画,为衡水内画增添了新品种(2000年11月11日1版)……
内画,还成为致富创收的一把“金钥匙”。饶阳县4名青年自发成立扶贫工作队,传授内画艺术带领青年致富(1986年12月19日2版);民间小工艺品到国际市场赚大钱,1993年,衡水市以内画鼻烟壶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品出口额达2000多万元,成为对外经济中的一支生力军(1994年6月27日1版);深州市涌现出近3000名从事内画的农家女,农闲搞内画、忙季归田头,既不耽误干家务,还能带来可观的收入(1999年11月28日5版)。
1994年,衡水被授予“中国内画艺术之乡”称号;2006年,衡水内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民间工艺跃升为文化瑰宝。
进入21世纪,衡水内画行业拥有王习三、张汝财等世界级大师,也有王冠宇、董雪、陈润璞等屡获大奖的艺术家,还有3000余名技艺高超的画师。冀派内画精品被国内外许多大博物馆、大收藏家珍藏,还作为国礼赠给里根、伊丽莎白女王等国家元首。“在京、鲁、粤、冀四个流派中,冀派内画艺术以庞大的创作队伍、丰富的花色品种、过硬的工艺水平、广阔的市场营销和良好的海内外影响而占有突出的地位,至今已发展成为从业人员近四万人,年产值约十亿元的大型文化产业”(2006年3月29日《衡水日报·晨刊》C3版)。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制片人郑标认为,“这样由一个城市,一个制作群体带动整体艺术门类创新提升,并得到海内外公认的具有开创性、标志性声誉的艺术门类,这不仅在河北绝无仅有,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2006年6月12日《衡水日报·晨刊》
传承焕新向未来
时代前行,冀派内画经过多年耕耘,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挣大钱。饶阳县郭村,一辆又一辆满载内画工艺品的货车开出去,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国家,全村700多户搞内画加工,产品供不应求,年产值400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1300多元(2000年10月1日《衡水日报》2版);衡水内画非遗工坊通过传统技艺创新研究、衡水内画技能培训、创建内画小镇、开设“非遗会客厅”等多种形式助力乡村振兴,培训学员1500多人次,创作内画产品50000余件,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2023年2月7日1版)……
2011年12月12日《衡水日报·晨刊》
有传承。习三工艺美术中专学校,是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于1997年创办的一所正规的、系统教授内画艺术的中等专业学校,也是全国唯一一所内画工艺美术专业学校(2000年3月6日3版);而后,与衡水财校联合办学,开设了全国大中专院校中仅此一家的内画工艺专业(2000年5月15日3版)。衡水内画博物馆结合大量图片、文字、全景VR视频等方式,全方位展现内画文化艺术,让中国鼻烟壶重归人们的文化视野(2022年5月12日3版)……
叙时代。冀派内画通过央视《寻宝》等节目亮相荧屏,让这项“鬼斧神工”的技艺走进大众视野(2014年1月14日《衡水日报·晨刊》B1版);内画题材与时俱进,从神舟载人航天员肖像到大运河沿线百景系列,从港珠澳大桥到北京冬奥会,不仅于方寸间镌刻国家记忆,还将非遗元素与当代消费需求、审美取向、工业设计、时尚创意等有机结合,让艺术品实用化,实用品艺术化,将“非遗”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深耕文旅融合领域,让衡水内画非遗元素逐步走上世界舞台(2022年5月12日《衡水日报》3版)。
2023年5月11日《衡水日报》
近年来,衡水内画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衡水内画非遗工坊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衡水坚持多维发力,不断激发内画时代活力——设立非遗传承基地,开设非遗特色课程,引导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创新打造“衡水非遗会客厅”等平台,大力拓展展示公共空间,常态化开展衡水内画宣传、展示、展演和体验活动;创新“非遗+”模式,将衡水内画为代表的特色非遗元素深度融入旅游景区,打造文旅新业态,丰富游客体验,为衡水打造京津周末休闲旅游目的地增添“非遗动力”……
从深宫雅玩到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从方寸之间的艺术奇观到联通世界的文化名片——衡水内画,这门承载着东方智慧与工匠精神的技艺,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版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领办人:韩雪
线索征集邮箱:hsbhbq20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