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季节,冀州大地辣椒飘香。在近日举办的“2025京津冀品牌消费节开幕式暨中国(京津冀)品牌发布盛典”上,衡水冀州天鹰椒凭借卓越品质与品牌价值,从众多候选品牌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5京津冀区域公用品牌50强”。这一荣誉的获得,不仅标志着冀州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更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三农产业融合的生动注脚。


品牌锻造 三十载匠心育良种


清晨五点,冀州区前新寨村的椒农于树旺已出现在辣椒田里。这位种植天鹰椒二十多年的“老把式”,手指轻轻抚过红艳饱满的椒果,眼中满是自豪:“咱这辣椒皮薄肉厚、辣度适中,烧菜时一入锅,香辣味‘唰’地就窜出来了!”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正是冀州天鹰椒的核心产区——经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3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


冀州区农业农村局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类辣椒品种培育资料。墙上挂着“天鹰椒品种改良时间轴”,从1995年引进原种到如今,已经历了七次重大品种改良。在实验室里,科研团队正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筛选抗病基因,而田间试验田中,无人机正在进行精准施药作业。正是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让天鹰椒的亩产从最初的150公斤提升至如今的400公斤,优质商品率达到92%。


值得关注的是,冀州在品牌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双认证”路径。除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外,天鹰椒还获评“河北省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其品牌估值经专业机构评估达8.2亿元。冀州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辣椒之乡”,周村镇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加工、市场化运营,“小辣椒”成为了助力群众增产增收的“大产业”。


市场突围 从田埂到世界的跨越


为推动天鹰椒拓展国内外市场,冀州区建起了占地205亩的华北最大辣椒交易市场,吸引了来自苏、沪、湘、鄂、皖、川、赣、闽、鲁、晋、豫等十五个省市的经销商,成为北方最大的辣椒集散中心之一。


收获期刚开始,来自四川的客商石才星已经订购了15吨辣椒。“冀州椒香而不燥,回甘明显,特别适合做川味调料。这里物流便捷,货物48小时内就能出现在成都火锅店的餐桌上。”他边说边展示手机里的采购订单——这几年,他已从冀州采购了100吨辣椒。


在交易市场旁的深加工园区,冀州信德椒业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公司经理王彦达介绍,公司是集辣椒种植、收购、加工、储存、销售为一体的省级龙头企业,年加工辣椒干、段、粉等产品1100 余吨。自建多座恒温冷库,库容达2000吨,可实现旺季收购,淡季加工,长期有货,常年供应。


交易数据令人振奋:每年交易期,来自湖南、四川等省市的200余名客商云集,产品销往国内各地及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日交易量最高达15万公斤,年交易额突破3亿元。


富民效应 小辣椒撑起大产业


近年来,冀州区制定了一系列辣椒种植鼓励政策,并扶持发展产业精细深加工,把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为推动辣椒产业深加工,从单一的调味料向复合调味品发展,王彦达表示,公司与国内众多知名企业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建了总投资1.35亿元、占地46.6亩的食品公司,年产固态调味品1000吨、液态/半固态调味品500吨,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


辣椒产业链不断延长,也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辣椒分拣需要大量人工,周村镇各村村民纷纷来到信德公司打工。“在家门口干活,一天就有150元到200元的收入,比出门打工强多了。”乡亲们喜不自禁。


依托市场,企业农户实现利益共享。冀州区周村镇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百亩以上的辣椒种植基地,切实把小辣椒做成带动群众增收的“火红产业”。


“我们村辣椒种植以‘天鹰小椒’品种为主。这种辣椒品质好,产量稳定,亩产能在600斤左右,价格在10元每斤,每亩纯收入1500元以上。通过村集体统一土地流转,租金加用工收入,我们老百姓通过小辣椒也富了口袋。”周村镇东安店村辣椒种植户刘培名笑着说。


从“一椒红”到“全业兴”,天鹰椒作为传统产业,现已成为冀州区一个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特色产业。在品牌建设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前进号角下,冀州区将一如既往地坚持高品质、严要求,持续用心用力,进一步提升“中国辣椒之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可度。


摄影:刘延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