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衡水市出现持续较强降雨,土壤湿度持续偏高,玉米收获推迟,机械进地困难,对冬小麦播种造成不利影响。针对当前生产形势,国家及河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衡水综合试验站专家团队联合示范县技术骨干,在深入田间调研基础上,提出小麦秋播及冬前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全力推动秋收秋种,确保秋粮应收尽收、种足种好冬小麦。
10月4日至10日,全市遭遇连续降雨,降雨量明显高于常年同期,目前我市大部分地块土壤水分已经饱和。受连阴雨影响,玉米收获推迟、茬口衔接偏紧,土壤黏重、机械难以下田,对冬小麦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专家建议,要密切关注降雨状况,玉米收获抢晴抢时,成熟一块收获一块。对土壤湿度偏大地块,雨停后尽快组织收割机进地作业;对低洼有积水地块,尽快疏通沟渠排水,开挖深沟沥水,促进耕地散墒。收获后及时通风晾晒,有条件的可进行烘干,降低籽粒含水量,防止发芽霉变。同时,要做到适墒、适期、适量、适机、适深的“五适”播种,做好晚播应变。综合运用小麦窄行精播、宽幅精播、规范化播种及播后镇压等技术。
适墒播种方面,坚持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优先做好土壤散墒,当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70%~80%时整地播种。适期播种方面,综合研判本年度适播期为10月15日至20日,力争25日前完成播种。适量播种方面,适播期内亩基本苗25万~30万,即亩播量25斤~30斤;晚于适播期播种,每推迟1天,亩增加基本苗1万(约1斤);10月31日前播种且整地质量较好地块,亩播量一般不宜超过40斤。适深机播方面,播深3厘米~5厘米,播种作业要匀速慢走,播种机行进速度以每小时5公里为宜。
栽培专家党红凯建议,整地环节要坚持以“碎、深、细、平、实”为标准,推广利用大型农机作业,配套运用旋耕耙压整地技术,突出抓好深耕镇压落实。秋粮收获后要及时精细粉碎秸秆,长度不高于3厘米~5厘米,旋耕深度要达到15厘米以上,旋耕2遍。针对土壤湿黏、整地困难问题,提倡深翻或旋耕后晾晒土壤。深耕可每隔2~3年实施一次,其他年份可采用旋耕或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播种技术。连年旋耕易造成麦田耕层浅、土壤疏松、透风跑墒,要及时耙平镇压,紧实土壤、压碎土块,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促进根系生长和下扎,提高小麦抗旱抗冻能力。
育种专家李丁建议,在品种选择上,要根据当地生产条件、种植制度、产业发展需求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科学选用节水高产、抗逆丰产小麦新品种。推荐适宜我市种植的节水高产类型品种:衡麦28、衡麦29等;抗旱丰产类型品种衡麦30、衡麦36等;高产多抗品种马兰1号、济麦22等。由于地块湿度大,利于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原菌和地下害虫繁殖,要科学选用包衣药剂,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强化病虫害防治,切忌“白籽”下地,保播种效果。
要做好杂草秋治,合理选药用药。秋季化学除草的最佳时期为小麦3-5叶期,杂草2-4叶期,日平均气温不低于5℃时。提倡使用植保无人机或专用施药机械进行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作业效率和防治效果。针对重要麦田杂草类型合理选择药剂,严格按照使用说明用药。
专家建议,小麦播种后要根据土壤墒情适时镇压,做好冬前镇压,坚持“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硬、压轻不压重”原则,防范冬季冻害。对板结或出现裂缝的麦田,可先镇压后锄划,及时弥补裂缝,夯实土壤。坷垃多、土壤塇松麦田,结合灌溉越冬水,保苗安全越冬。
王雅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