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衡水市景县安陵镇,各村玉米都迎来采收季,田间地头一派丰收景象。在安陵镇小村村玉米地里,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在田间灵活穿梭,精准地切割着玉米秸秆,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画卷缓缓展开。
景县安陵镇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近年来,安陵镇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农机,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为玉米采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以前都是人工掰玉米,既费时又费力,往往要忙活一个月时间才能收完,现在用上联合收割机,几天时间就能把玉米全部收完,真是方便。”小村村党支部书记潘建忠介绍,每台联合收割机一天可采收玉米近百亩。机械化收割的高效作业,让原本繁重的秋收工作变得轻松快捷,不仅提升收割效率、提高经济效益,还降低人工成本、减少收割过程中的损耗。
潘建忠告诉记者,2019年,村里便开始进行闲散地征集,用来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2022年,村里又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有效路径,利用小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集中流转农户土地实现农业生产“大托管”,先后整合入社农田600余亩,形成“党支部+农户+合作社+企业+保险”的发展模式,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同时,合作社由村民代表、党代会、村监会和镇农经办共同监督、管理、参与,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现在地全交给合作社了,我们只管拿钱,省心又放心,钱还不少赚,去年年底平均每亩地分了1000多块钱。”谈起这条合作社发展新路子,合作社成员张国利竖起了大拇指。
“每年土地增收净利润会一分为三:农户分70%,村集体分10%,投资企业分20%。去年集体经济增收了十多万,农户们也都乐呵呵。”说起合作社带来的收益,潘建忠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合作社还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雇用本村及周围村子的村民进行田间劳作,按劳动时长开工资。
“今年合作社共种植玉米400余亩,每亩产量可达1300斤。”潘建忠笑着说,去年他还调整了种植结构,试验种植大葱,结果收益非常乐观,今年又尝试了种植大蒜,力争让村民收益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