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想启迪智慧,用哲学照亮人生。9月28日,复旦大学哲学博士陈果老师在衡水十三中的专场报告会落下帷幕,关于《哲学与人生》的思辨却未停歇。衡水十三
中的学子们纷纷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字里行间满是对自我、对人生、对世界的全新思考。
把哲学过成生活
坐在会场里,看着陈果老师站在台上,用既温和又充满力量的语言拆解“哲学与人生”时,我忽然觉得“哲学”不再是书本里的陌生词汇,而是变成了能直接照进生活的光——那些关于自我、孤独、关系与成长的思考,每一句都戳中了日常里的困惑,让我忍不住在心里点头:“原来我遇到的问题,早有这样通透的答案。”
“先懂自己,再做自己”“孤独不是寂寞,是和自己对话的礼物”“与焦虑和解,把‘必须完美’换成‘慢慢成长’”……懂得了这些,我才明白,原来自我认知从不是抽象的哲学命题,而是具体到“今天的我想做什么”的选择里,人生不是一场必须拿满分的考试,而是一段允许试错、慢慢成长的旅程。
走出会场时,我却觉得心里亮堂堂的。陈果教授的报告会,不是在教我们背哲学理论,而是教我们“把哲学过成生活”——用更清醒的自我认知掌舵,用享受孤独的心态沉淀,用真诚的态度对待关系,用和解焦虑的智慧成长。原来哲学从不是远在云端的学问,而是让我们在平凡日子里,也能活得通透、自在、有力量的生活指南。
——高一C部05班 尹然
心的镜像
心的镜像,决定世界的模样。陈果老师最触动我的观点是:“你看到的世界其实是一面镜子,它折射的是你的心”。从前我总以为世界观是对“世界是什么”的认知,听完课才明白,它本质是“以怎样的心态看世界”。若满心狭隘与嫉妒,眼里的世界便处处是纷争与不公;若心境开阔、心怀善意,即便遭遇挫折,也能看见藏在困境里的成长契机。调整世界观的核心,是修炼自己的心境。陈果老师将人生观的核心浓缩为一句箴言:“Know who I am and try to be who I am”。我曾因盲目攀比产生迷茫,总以他人的标准定义“成功”,却忽略了自身的特质与初心。
陈果老师的课,本质是一场“向内求索”的指引。它教会我:世界观是校准心态的透镜,价值观是做出选择的标尺,人生观是锚定自我的坐标。三者合一,便是“认识自己、坚守本心、向上生长”的人生路径,让我们在纷繁世界中,既能安身立命,也能活得通透而热烈。
——高二A部08班蔡卓妍
在内心世界耕耘
我们常将哲学视为高悬于学术殿堂的晦涩学问,将人生感悟看作岁月积淀的模糊直觉。然而,当陈果老师让哲学走下讲台,融入生活细节时,一种独特的照亮便发生了——那束光不是来自外部,而是从我们内心深处自然生发的清明与觉醒。
哲学褪去了冰冷的概念外衣,成为一种温暖的生活艺术。 “孤独是饱满的,寂寞是空虚的”这样诗意的洞察,让我们忽然理解了那些独处时光的价值。爱与道德,不是构建复杂的伦理体系,而是揭示“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完美,而是因为你的不完美在我眼中的独特位置”。这种将抽象哲理融入具体感受的能力,让哲学重新获得了它本应具有的生命力——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存在的智慧。
这种哲学观照带来的人生感悟,具有某种革命性的轻盈。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寻找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人生意义”标准答案,反而能在每一个当下发现意义的碎片。清晨一杯茶的香气,朋友不经意的关怀,完成一件小事后的满足——这些微小时刻里蕴含的哲思,远比宏大的理论更能支撑我们度过具体的人生。
理解了“自由是一种带着镣铐的舞蹈”,我们反而能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限制;领悟了“成熟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天真”,我们或许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保留一份单纯的勇气。真正的哲学感悟从来不会让我们远离生活,我们其实是在进行一种精神的劳作——耕耘自己的内心世界,在那里种植理解、善意与勇气。
——高三B部15班 张子越
发现每个人的美
陈果老师的讲座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忽然意识到,思考“为何而生”远比纠结“如何谋生”更有价值。
世界观不是对遥远星空的抽象理解,而是我们如何理解日常生活中每一次微小的相遇;价值观不是在宏大命题上的表态,而是我们在无人注视时依然坚守的原则;人生观更不是虚无的口号,它是我们将有限生命注入时间河流时选择的方向。这三者交织成我们存在的经纬,而哲学思考就是编织这张意义之网的梭子。
讲座结束后,我走在校园里,第一次如此认真地观察周围的人。某个总是独来独往的同学,也许内心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思想戏剧;某个严厉的老师,或许藏着不为人知的温柔。陈果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哲学知识,更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剥去表象,直抵本质。
我们都是带着刺的生灵,在这个要求我们光滑圆润的世界里感到不适。但正如刺猬的刺不是防御的铠甲而是存在的宣言,我们的质疑与困惑,恰恰是灵魂尚未沉睡的证明。认识自己,不是要拔掉所有的刺,而是理解每根刺生长的缘由;认识他人,不是要抚平所有的棱角,而是学会欣赏不同形态的生命姿态。
这场讲座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哲学的种子,它不会立刻开出绚烂的花,但我知道,从今往后,在埋头题海的间隙,我会时常抬头望望星空,思考那些“无用之用”的问题。因为在认识自我与世界的漫长旅程中,每一个真诚的追问,都是思想之翼展开的优雅瞬间。
——高三A部11班 白苏飞扬
放下焦虑 沉淀青春
陈果老师说:“世界观是你看待世界的眼睛,人生观是你活出自己的脚步。”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在我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以前的我总觉得,“看待世界” 是大人们该考虑的事,我只要把数学公式记牢、把英语单词背会就够了。而实际上,世界观从来不是宏大的空谈,而是藏在我们对待每一件小事的态度里。我曾因为一道竞赛题没答出来而沮丧了好几天,现在回想起来,我关注的只是 “失败” 这个结果,却忽略了准备过程中学会的解题思路、和同学一起讨论的快乐。这种 “只看结果、忽略过程” 的视角,不正是我需要修正的世界观吗?
报告会结束后,走在校园里,我突然觉得以前那些让我焦虑的事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我明白了,在追求有益成绩的过程中,培养看待世界的理性视角,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才是最重要的。陈果教授说:“青春不是用来挥霍的,而是用来沉淀的。” 作为一名高二学生,我想,这份沉淀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成熟。未来的日子里,我会试着用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用更清醒的头脑规划自己的未来,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高二A部04班 孙梦瑶
孤独的光
在这个信息爆炸、心灵浮躁的时代,聆听陈果老师的讲座,恰似一场与心灵的深度对话。她以独特的视角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抽象的哲学命题化作直击心灵的箴言,让我在思想的海洋中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激荡与觉醒。
陈果教授对孤独的阐释,颠覆了我固有的认知。她将孤独从世俗定义的消极状态中剥离,赋予其哲学层面的崇高意义。“孤独是一种精神的丰盈,是与自我的深度对话。” 她的话语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我以往对孤独避之不及的盲目。
从哲学维度来看,孤独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属性之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离群索居者,不是神明,便是野兽。” 但陈果教授却以更现代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孤独并非离群索居,而是在喧嚣世界中保持精神的独立与清醒。这让我反思自己,曾经将孤独等同于寂寞,用无意义的社交填满生活,实则是在逃避直面自己的内心。如今方知,在孤独中,我们能挣脱外界的干扰,聆听灵魂深处的声音,完成对自我的认知与超越。
陈果老师用哲学的智慧,为我们拨开生活的迷雾,指引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方向。从孤独中汲取力量,在自我中寻求本真,于爱中实现成长,这些哲学启示将化作我前行的灯塔。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以哲学的思维去审视生活,以更清醒、更从容的姿态,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高三A部03班 贾方博
哲学的力量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却似乎越来越缺乏真正的智慧。正是带着这份对生命意义的隐约困惑,我走进了陈果老师的报告会。
陈果老师澄清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误解:哲学不是一本布满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种“爱智慧”的鲜活状态。它不负责给我们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审视自身与世界。我们总是向外索求一个终极意义,仿佛找到它就能一劳永逸。但陈果老师告诉我们,哲学的意义恰恰在于这个过程——在不断追问、反思与实践中,我们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动态而丰满的人生。哲学,就是这样一种“思维的操练”,让我们在混沌中保持清醒的思考能力。
最打动我的,是陈果教授身上那种“知行合一”的力量。她所讲述的是她身体力行的人生信条。她的从容、真诚与骨子里透出的对生活的热爱,本身就是其哲学理念最有力的证明。不必将哲学束之高阁,一次用心的阅读,一场与友人的深度交谈,一次对自我行为的诚实反思,一段独自漫步时的静心思考,都是哲学实践的现场。真正的哲学,最终要落脚于“如何生活”——如何更清醒地选择,更勇敢地担当,更慈悲地待人,更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陈果老师没有给我任何可以直接套用的人生模板,但她馈赠了我一样更宝贵的东西——一种审视生活的眼光,一个安定内心的锚点。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或许我们无法掌控所有变量,但我们可以修炼内心的从容与丰盛,最终活出那个独一无二、不负此生的自己。这,或许就是哲学赋予我们最伟大的力量。
——高三B2部09班 马瀚清
寻找幸福的支点
何为哲学?陈果老师曾点明其本质:一种刨根求底、追根溯源的反思。这种反思,意味着不满足于表象,而是习惯于走到事物的反面与侧面去审视。
从哲学的视角审视幸福,我们不禁要问:幸福究竟是什么?是欲望的满足吗?是持续的快乐吗?那么,一个充满艰难困苦的人生,就注定与幸福无缘吗?孔子的弟子颜回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的话刺破了我们的时代对幸福的浮浅定义。我们总习惯于将幸福与外在的“拥有”绑定: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优的体验。然而,哲学启示我们,幸福更是一种内在的“状态”,是源于深刻自我认知后的“知足”与“心安”。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哲学帮助我们构建一种内在的秩序,让我们学会在简单中品味丰盛,在困境中坚守内心的宁静与喜乐。
——高一B部02班 杨佳艺
“自爱”与“成熟”
陈果老师讲:“换位思考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能力。”这句话点破了许多人际关系的迷思。
我们常常把“自爱”误解为自私,把“成熟”误解为世故。但陈果的解读是:真正的自爱,是成为自己的守护者和建设者。 它不是放纵自己的欲望,而是对自己有要求。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是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是让自己活得有光芒。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就像一盏油灯枯竭的灯,无法照亮自己,更无法温暖他人。当你真正爱自己,你的爱满溢出来,流向他人,那才是健康的、不具索取性的爱。而成熟,不是你学会了表达,而是学会了咽下。 这里的“咽下”,不是隐忍和委屈,而是一种深刻的懂得和慈悲。是懂得了世界的复杂性,理解了人性的弱点,从而不再轻易地去指责和评判。是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境和不易,因此能包容他人的无心之失,能看破而不说破。这种“咽下”,是一种内心的宽广和从容,是“和而不同”的智慧。
人生的重心,首先应该是向内建设。当你把自己活成一束温暖、通透的光,你自然能照亮前路,也能让靠近你的人感到舒适。成熟不是一套僵硬的处世规则,而是一种内在提升的自然流露。
——高三B12班 王嘉琪
塑造精神骨骼
陈果老师领我们追根溯源,探究人类与动物的本质不同。原来哲学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逆向思维的能力。哲学并非遥不可及,通过报告会,我知道了人最本质的差异正是人的精神属性、内在世界。我从哲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了我们的精神骨骼,建立起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也明白了我的未来取决于我自己。我塑造了自己,创造自己的精神、性格。要开拓光明的未来,就要着力于提升自己。通过这场报告会,哲学对于我而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圣学科。我将在今后的生活中运用哲学思维探究问题根源,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属性、内在世界、塑造我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实现哲学的最终目的——过好我的人生。
——高三C12班 李晴
真正的幸福
快乐如烟火,来得热烈,去得仓促,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带着烦恼走向幸福。“幸福是什么?”这看似简单的追问,实则是哲学领域中一个永恒的核心命题。
陈果老师的讲座告诉我们,人生哲学,便是哲学与个体生命结合的产物,它直面最严肃的人生课题:人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庄子一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便道出了顺应自然、体悟本真的境界——中国哲学追求提升思想境界,最终目的,正是帮助人们超越生活的烦恼,实现精神的超脱。
人生本就包罗万象,若要对其进行归纳,便离不开对“人”本身的剖析。自然属性是生物本能,是生存的基础,而我们更需成为自己的“伯乐”,发掘基因中潜藏的独特潜能。社会属性则印证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的主场永远在社会之中,我们在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结中确立自身价值。精神属性则由三观构筑——世界观是我们看待世界的眼界,决定了认知的广度;人生观是对人生意义、方向与目的的定位,正所谓“人各有志”,每个选择都指向不同的人生轨迹;价值观则是内心的“价值排序”,指引我们在取舍之间坚守本心。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创造者。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在亲手塑造着当下的自己。哲学给予我们的,便是看清选择背后的意义,在思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高一B部15班 周佳畅
于思辨中寻觅灯火
陈果老师的报告会虽已落幕,但那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见解,却如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层层思想的涟漪。作为一名在知识海洋中摸索前行的学生,这场报告会于我而言,是一次对“为何而学、为何而生”的深刻叩问。
“人应该怎么活?”这绝非一个遥远的话题。面对“内卷”与“躺平”的喧嚣,面对未来道路的诸多分岔口,我们何尝不在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哲学初稿?
陈果老师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讲到“知行合一”的处世智慧,她用先贤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告诉我们,哲学并非象牙塔中的玄想,它就蕴藏在每一次的待人接物与自我修炼之中。
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建立起坚实而正确的精神内核,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哲学的思考,给了我们一副“慧眼”,去辨别真伪,去权衡善恶,去定义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幸福。
陈果老师的讲座,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那条“用哲学的方式过好一生”的道路。这条路,要求我们不止于“知道”,更在于“觉悟”与“践行”。它将引导我在未来的日子里,多一些深沉的思考,少一些浮泛的喧嚣;多一些对本质的探求,少一些对表象的执着;多一些内心的笃定,少一些外界的摇摆。
——高三C2部06班 李嘉琪
认识世界 解读人生
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今天,我们常常被各种声音裹挟,在忙碌与焦虑中迷失了对生命本身的思考。有幸聆听了陈果老师关于哲学与人生的讲座,仿佛在闷热的房间里推开了一扇窗,一股清新而有力的风拂面而来,让人在精神的困顿中觅得一份难得的清明与力量。她对“人生三观”的阐释,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陈果老师对“人生”的解读,核心在于“自我认知”与“自我完成”。她的世界观,充满了温情与善意。她引导我们超越自我中心的视角,去看待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简单的话语背后,是深刻的人文关怀与平等精神。更进一步,她的世界观是一种“共生”的哲学。我们并非世界的征服者,而是其中的一份子。用一种学习的心态去看待周遭的一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喜欢的人还是挑战我们的人,都能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完善自我的契机。听完她的讲述,我尝试用一种更柔和、更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少一些评判,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对立,多一些连接。这种世界观,让内心变得更宽广,更能承载生活的复杂与多样。
这次听会,于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它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提醒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永远不要忘记向内探寻,坚守心中所爱,并以一颗慈悲与学习的心,与这个世界温柔相处。
——高一C10班 于嘉成
在喧嚣中构筑精神的栖息地
聆听陈果老师的讲座,总感觉她是在进行一场温暖而恳切的生命对谈。她的哲学,并非悬于云端的概念体系,而是根植于日常、反哺于人生的智慧清泉。在普遍焦虑的时代,她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处珍贵的精神栖息地。
陈果老师讲述的哲学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其“烟火气”与“神圣性”的完美融合。她引导我们审视自我的完整性。她让我意识到,孤独是自成世界的圆融,是精神上的自由。她教会我们与自我和解,在独处时不慌张,在人群中不迷失。
她关于“爱”与“被爱”的论述,更是直击心灵。她强调,“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给予能力,其本身就能带来丰盈的喜悦。真正的幸福不在于赢得了多少爱慕,而在于我们自身拥有了多少爱的能量。这种人生观,鼓励人从依赖走向独立,再从独立走向温暖的相互依存。
陈果老师的哲学与人生观,是一场关于“精神成人”的启蒙。她告诉我们,人生的要义不在于外在的认可与堆积,而在于内在的构建与生长——构建一个强大的自我,生长出爱人与幸福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她的声音,无疑是这个时代一剂温和而有力的清醒剂。
——高三B2部02班 冯梓雯
困顿中的一盏灯
我时常被成长的焦虑填满,直到聆听了陈果老师关于“哲学与人生”的演讲,它如同一道澄澈的光,照进了我略显逼仄的世界,让我对这段高中旅程有了全新的认识。
陈果老师告诉我们,哲学不是高悬于空的玄思,而是审视生活、安顿自身的智慧。她引导我们思考“我是谁”、“我将去往何方”,这些看似“无用”的问题,此刻却无比真切。我开始尝试跳出“失败者”的自我标签,不再将高考仅仅看作一次分数的赌注,而是视为一次深刻认识自我、锤炼心性的契机。这,是哲学给予我的第一重慰藉。她谈及人生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是的,我们总渴望一条笔直的、被社会认可的“康庄大道”,一次考试的失利仿佛让这条路骤然中断。
但陈果老师让我明白,人生的魅力恰恰在于其丰富的可能性。直线并非唯一路径,甚至可能不是最美的路径。有时候我们看似是绕了远路,但这段路上的风景——对挫折的体验、对目标的重新审视、对意志的磨砺——是那些一帆风顺者难以获得的财富。它迫使我慢下来,思考自己真正热爱什么,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这种对“可能性”的重新发现,极大地缓解了我对未来的恐惧。更重要的是,她教会我一种“向死而生”的积极态度。与其在懊悔过去与恐惧未来中内耗,不如全情投入每一个“此刻”。认真解好一道题,平静面对一次模考,享受与战友们并肩奋斗的时光。当我把注意力从对结果的执着拉回到对过程的专注时,内心的焦躁竟奇迹般地平复了许多。感谢陈果老师,在这场关于哲学与人生的演讲中,她未曾教我一道具体的数学公式,却为我点亮了一盏心灯。这盏灯,照亮了我的来路与去途,让我有勇气背负着行囊,步伐更坚定,内心更从容。我坚信,带着这份哲学的馈赠,无论明年六月的结果如何,我都已收获了比一纸通知书更为宝贵的人生财富。
—— 高三C2部03班 彭愉情
雕刻自己的人生
我们共同聆听了陈果教授的报告会,首先,陈果教授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哲学。学习也正是一个追本溯源的过程,只有把原理搞懂了,才能学有所成。报告中还提到了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很多人都认为哲学是“虚”的,是不切实际的,但真正的哲学是通过思辩增加知识提升境界。
陈果老师在讲座中谈到,人的一生包括三个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自然属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包括生物本能和我们每个人特别的基因特征。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自信地展示出来,就已经是在迈向成功了。社会属性是一个人的社会身份,是一个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精神属性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精神空间、内在心理。精神属性的核心是三观,正确认识世界、人生、价值,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态度是一切活动与行为的前提。陈果老师让我明白了,我们无法定义人生。我们要做的,只是自己用自己的选择雕刻自己的人生。人生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应将想法付诸行动,将哲学智慧运用到人生的方方面面,为自己灿烂的明天添彩。
—— 高三C部04班 郭海燕
思想之光照亮成长路
当陈果教授以哲学的视角叩击“人生”这一永恒命题时,我们仿佛站在思想的十字路口,在反思与追问中看清了自我与世界的轮廓。这场关于“哲学与人生”的演讲,如同一把密钥,打开了我们对存在本质、自我价值与幸福真谛的认知之门。
哲学不是象牙塔的空谈,人生也不是无思的奔忙。哲学为人生提供了反思的工具,让我们在混沌中保持清醒;人生为哲学提供了实践的土壤,让抽象的思想绽放出生命的活力。
陈果教授的演讲,让我们明白:哲学与人生的对话,是一场永恒的修行。我们以哲学的眼光审视人生,在反思中认清自我、辨析价值、理解幸福;又以人生的体验滋养哲学,让思想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结果。
愿我们都能以哲学为镜,照见人生的真相;以思想为光,照亮前行的道路。在人生的旅途中,做独特的自我,结真挚的情感,寻清晰的目标,享豁达的幸福,最终在自然、社会、精神的三重维度中,雕刻出属于自己的、无愧于时代的生命华章。
——高一B部10班 尚欣艾
修炼心境
听陈果老师的三观课,如同经历一场对内心的梳理与校准。她没有堆砌抽象理论,而是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拆解为可感知的生活逻辑,让“三观”从空洞的概念,变成了能锚定人生方向的实用智慧。
陈果老师最触动我的观点是:“你看到的世界其实是一面镜子,它折射的是你的心” 。从前总以为世界观是对“世界是什么”的认知,听完课才明白,它本质是“以怎样的心态看世界”。若心怀狭隘与嫉妒,眼里的世界便处处是纷争与不公;若心境开阔、心怀善意,即便遭遇挫折,也能看见藏在困境里的成长契机。
她以佛印与苏东坡的典故佐证,“以何眼观世界,观到何种世界”,原来调整世界观的核心,是修炼自己的心境——心眼大了,世界自然宽广;心境高了,眼界才会跟着提升 。
——高二A部08班 徐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