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武邑县武罗农业示范园区迎来丰收旺季。


园中,红灯笼般的梨子压弯枝头,清香四溢。工人们正麻利地分拣、套膜、装箱,路边停靠的货车整装待发,梨子一下树,就要发往北京、上海、南京等地。


“根本不够卖!8月中旬下果,7月还没成熟基本就被预订完了。”武邑县武罗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武月鹏笑着说。他随手拿起一个红梨,果皮通红、果形饱满,在阳光下泛着光泽。


这就是号称“梨族新青年”的武邑红梨——一个特级果能卖到60元!


武邑种梨有2000多年历史,但传统品种市场竞争激烈,经济效益有限。转机出现在2014年,武月鹏在山东展会上第一次见到一种果皮全红、汁多核小、酸甜可口的新品种梨。经了解,这是由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和山东红梨研究所共同研发的全新红梨品种,当时全国仅有实验室的几十棵梨树,属稀缺新品种。


然而,引种之路并不顺利。好多乡亲心里打鼓:“万一水土不服怎么办?”“梨树三年挂果五年丰产,风险太大!”


但武月鹏没放弃。他先在老梨树上嫁接试种,没想到第二年就结果了。展会上,红梨一亮相就引来众人品尝,好评如潮。


这一成功坚定了大家的信心。2016年,合作社从研究所买断专利,正式引种,并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武邑红梨”。


好梨是种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


从种植到采摘,武邑人摸索出63道生产工序。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除虫、什么时候疏果,每个环节全部按标准来做。施有机肥、人工除草,用迷向丝、粘虫板、驱虫灯防虫,全程绿色种植。中国农科院、河北省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专家定期前来指导生产。同时,配备防鸟防雹网、果树扰流防霜风机等新设备,有效提高果品品质和产量。“武邑红皮梨生产技术规程”获得河北省农业地方标准认定。


武邑红梨主打高端市场,“一个特级果要重400克,外形光滑、色泽均匀,甜度还得达标。”武月鹏说,“十个里只能选出一个。”


2019年,在武邑首届红梨文化节上,武邑红梨一举夺得“梨王”称号,单个售价60元,瞬间售罄。这下,武邑红梨真正“出圈”!


目前,武邑红梨种植面积已达4600亩,亩产约3000公斤,成为全国最大的单品红梨生产基地。年销售额超过4000万元,市场占有率高达95%。“武邑红梨”先后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和绿色农产品认证。


依托武邑红梨的品牌优势,武邑县持续打造红梨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推动农业、文化、游旅产业深度融合。今年4月,武邑县举办“红梨花开”系列文化活动。千树万树梨花盛放,美得如雪海,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赏花、拍照,并带动农产品销售。开幕式当天,共签约8个项目,总投资12.77亿元。


国庆中秋将至,今年红梨销售已近尾声。武月鹏没闲着,正加紧推进梨产品深加工,“我们现在有梨干、梨膏、梨茶、梨糖、梨盏等代加工产品,还新上了设备,准备做梨酒、梨汁——让这个‘红果’真正变成乡亲们的‘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