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固、叩齿、咽津、鸣天鼓,被历代医家视为“养生四宝”。它们并非一法通用,而是如同四位各有所长的良医,守护人体的不同“要塞”。
握固,固护元气之根。操作方法是:双手拇指内扣于无名指指根处,其余四指握住拇指,力度适中,持久为佳。行走、静坐、休息时皆可练习。拇指根部为手太阴肺经的鱼际穴区域,四指握其上有助于收敛、固护人体宝贵的精气神,减少耗散,尤其对肾气不足导致的腰膝酸软、精神疲惫有益。握固还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肝主握”思想,经常锻炼有助养肝。又因肝主疏泄,可调畅情志,故握固还能助人心神安宁,缓解紧张焦虑。
叩齿,强健肾气之表。操作方法是:口唇轻闭,上下牙齿规律、轻柔叩击,发出“咯咯”声。每次做36下,以清晨、睡前两个时间段为佳。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叩齿直接振动牙根及颌骨,能激发肾气、强健骨骼,肾气充盈则牙齿坚固、咀嚼有力。另外,口腔与足阳明胃经相连,叩齿可活跃口腔周围经络气血,改善牙龈健康、促进消化液分泌。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叩齿能增强牙周组织血液循环,锻炼咀嚼肌群,维护牙齿稳固,对预防牙齿松动、牙龈萎缩有积极作用。
咽津,灌溉脏腑之田。操作方法是:舌在口腔内轻柔搅动,待津液满口,分三次缓缓咽下,想象将其送至脐下丹田。咽津随时可做,尤以叩齿后津液增多时为佳。唾液被中医誉为“金津玉液”,是由肾精所化,经脾胃运化而成。咽下此津液能回补肾精,并直接滋养脾胃、润泽五脏六腑,对阴虚火旺导致的口干咽燥、虚烦失眠有缓解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唾液中含有多种酶(如淀粉酶)、免疫物质(如溶菌酶)、生长因子等,吞咽唾液不仅帮助消化,更有助于保护消化道黏膜、调节口腔微环境。
鸣天鼓,醒脑通窍之功。操作方法是:双手掌心紧捂双耳,十指抱于后脑,食指叠于中指之上,稍用力下滑弹击后脑勺(风池穴附近),耳中可闻“咚咚”如鼓之声。建议弹击24或36下,晨起、疲劳时操作为佳。弹击震动直接作用于耳窍及周围经络,促进耳部及后脑血液循环,有聪耳明目之效,对神经性耳鸣、听力下降、脑疲劳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另外,该动作直接刺激风池穴,能缓解头部昏沉、帮助驱散风邪。
以上四个方法可依次练习,比如晨起先叩齿咽津,再进行鸣天鼓提神醒脑,日常行走静坐可随时握固守神。它们作用层面不同,却能协同增效。需要提醒的是,养生非一日之功,细水长流方能奏效。锻炼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如牙齿松动者叩齿宜极轻,中耳炎急性期暂缓鸣天鼓。
编辑:刘燕
来源:生命时报原标题:“养生四宝”各有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