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衡水市安平县七旬老人李建抓的书房已亮起灯光。桌上是泛黄的革命史料,笔下是流淌的红色记忆。退休八年来,他始终以笔为犁,深耕着脚下这片英雄的土地,今年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成为退休不褪色的榜样引领。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在我们安平这片热土上,陈趁意大娘为救八路军战士,眼睁睁看着亲生儿子被敌人杀害;李杏阁大娘冒着生命危险,在自家挖地道掩护73名伤员......”在安平县启蒙中学的课堂上,李建抓沙哑而有力的声音穿透时空,将抗战烽火中的血色记忆娓娓道来。台下,孩子们红着眼眶,把拳头攥得发白。



这是李建抓退休后第100场红色宣讲。2017年,从安平县委组织部退休至今,这位“银发讲师”的足迹遍布全县中小学校,累计让6000多名青少年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每年清明节,他带着孩子们在烈士墓前举行“穿越时空的对话”;每逢学雷锋日,他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学雷锋主题活动,让红色种子真正在孩子们心里扎根。他总说:“红色基因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应该流淌在血液里的精神密码。”



安平这片红色热土,是李建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就是他经常“驻守”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精神矍铄的李建抓站在弓仲韬塑像前,指着展板上的照片,为孩子们还原一个个惊心动魄的革命瞬间。讲解时,他时而激昂如冲锋号,时而低沉似夜过封锁区的脚步声,让历史有了心跳般的律动。


为了还原最真实的红色记忆,李建抓踏上了漫漫求证路。八年里,他走遍全县172个村庄,北上黑龙江、南下安徽,在发黄的档案堆里“淘宝”,在知情老人的回忆中“打捞”。200多万字的珍贵史料,就这样从历史的尘埃中被一一唤醒。


书桌上的台灯见证着这位古稀老人的执着。凌晨伏案时,他常为一段史实反复推敲;寒夜笔耕时,他总为一个细节多方求证。他主编的《安平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特别支部》等一部部著作相继问世,其中多部获得省级荣誉。他联合媒体拍摄《北上英雄闫群昌》《独腿老兵张建敏》等13部红色纪录片,镜头里那些斑驳的老照片、颤抖的讲述声,都是他亲手抢救的历史碎片。


如今,在李建抓推动下,安平县已建成6个乡村革命史展馆,53个村有了完整革命史记载。这些散落在田野间的红色地标,正连缀成一部立体的革命教科书。而这位不知疲倦的老人,依然每天凌晨起床,继续着他“与时间赛跑”的红色传承事业。


“有人问我退休为什么不享清福?”李建抓回答,这些用生命换来的红色记忆,如果我们不传下去,将来谁还记得?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老党员、老干部的责任与担当,让红色之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了下一代成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