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
河北建滔年产80万吨醋酸碳利用项目现场。(资料片)牛文平供图
河北日报客户端讯(记者马朝丽)近年来,我省全面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发展与减排共赢,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强化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这是从省生态环境厅10月10日召开的2025年度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运行以来,我省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加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宣贯,建立核算—核查—复查—帮扶全链条工作机制,压实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开展核算、核查业务培训,确保数据真实、完整、准确。今年,由于长流程钢铁、水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首次纳入全国碳市场,我省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加强碳减排专项服务。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我国推出的又一个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我省积极组织项目开发,今年已有张家口市塞林生态万全区造林碳汇项目、河北省御道口防护林造林项目、丰宁满族自治县嘉元碳汇国有林场防护林造林碳汇项目、张家口市塞林生态市国有林场造林碳汇项目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完成公示,预计计入期总减排量160余万吨。
扎实推进国家试点示范。保定市2022年8月入选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以来,省生态环境厅持续指导该市全力打造“城乡融合、蓝绿融城、产融结合”的气候投融资模式。同时引导银行机构创新气候信贷产品,拓宽企业与项目抵质押品范围,探索搭建气候友好型企业融资对接平台。目前平台入驻金融机构31家,发布绿色金融产品59个,注册企业504家,对接融资金额314.6亿元。
围绕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我省持续支持全国适应型城市试点雄安新区、保定市和秦皇岛市结合地域环境特点,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加强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增强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省级层面支持试点建设的若干措施。
围绕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我省一方面指导试点单位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和配套措施,开展主要产品碳足迹核算,探索建立碳足迹核算方法体系;另一方面深度参与《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高炉—转炉长流程钢铁产品》和《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电炉短流程钢铁产品》两项团体标准编制,积极推动上升为国家标准,目前已顺利立项。
加强京津冀区域合作。三地联合编制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核算系列技术规范,推动碳普惠标准共建、信息共享、项目互认,逐步扩大联建范围,努力打造统一的京津冀区域碳普惠体系。2024年10月,京津冀联合发布《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 低碳出行》;同年6月,三地联合启动《碳普惠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 氢燃料电池汽车》《碳普惠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 油改电小客车》2个标准编制工作。今年7月,三地编制单位组成调研组赴上海、武汉等地调研,充分借鉴两地经验做法,根据实际进一步调整,目前已完成技术规范文本编制。
原标题: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河北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