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加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海绵理念深入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链条,全力打造会“呼吸”的韧性城市。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近120个海绵项目顺利完工,“一湖三河多渠道多坑塘”的生态格局日益清晰,“小区公建渗滞、公园绿地蓄净、河道水系贯通排涝、湖泊坑塘集雨利用”的全域海绵体系基本形成,城市韧性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自2023年衡水市成功入选全国“十四五”期间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我市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质的核心工程。通过建立“高位统筹+专业协同”的工作机制,由市城管局牵头,联合各成员单位与国内顶尖专家团队组建工作专班,以系统化思维打破部门壁垒,从城市整体水系统视角统筹规划,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我市紧扣“防洪排涝、净水提质、集蓄利用”三大核心目标,遵循“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原则,围绕源头径流控制、排水系统提升、蓄排空间建设、智慧化管理等重点方向,系统谋划并推进七大类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涵盖海绵型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以及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内容。



源头减排,让雨水“就地消纳”。为从源头削减雨水径流,缓解城市排水压力,我市积极推进公共建筑、居民小区、道路广场和公园绿地的海绵化改造。在公共建筑与居民小区方面,已完成包括衡水市职业技术学院、工人文化宫、冀州区温泉家园等在内的多处源头地块改造,通过建设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调蓄湖体等设施,让建筑与小区化身“会呼吸”的海绵体。在道路广场改造中,对滏阳路、崇文路、休闲广场等项目实施透水铺装,配套建设生态边沟和植草沟,引导道路雨水就近入渗消纳,实现线性设施对雨水的有效调控。



系统补短板,让排水“畅通无阻”。针对城市排水系统中存在的管网老化、雨污混接、泵站能力不足等问题,我市系统推进排水设施升级改造。在管网改造方面,重点对城区部分主干道雨水管道进行新建与改造,全面排查并整改雨污混错接点位,修复各类管网缺陷,逐步实现清污分流、污水纳管,有效改善雨天积水现象。在泵站建设方面,对多处老旧泵站实施智能化改造,更新设备与控制系统,提升排涝能力;同时合理布局新建泵站,优化区域排水格局,增强低洼地段防涝能力。


蓄排统筹,让涝水“充分安置”。依托平原湖城河网密布的自然本底,我市统筹构建“以蓄代排—自然调蓄—蓄排结合”的立体蓄排体系。对南北七支干渠、白马沟、吴公渠、丰收渠、盐河故道、洛津溪等 6 条贯穿城区的主要河道实施清淤疏浚与生态修复,恢复河道行洪能力,打造涝水排放的“绿色通道”。充分利用怡水公园、孔颖达公园等城市绿地以及原有坑塘湖泊,通过地形重塑、湿地营造、调蓄塘建设等方式,增强区域涝水蓄滞能力,实现“涝时存水、旱时补水”,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部分调蓄空间还结合海绵科普功能,实现生态与宣教价值融合。



智慧赋能,让管理“精准高效”。为提升海绵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积极推进智慧海绵系统建设,在现有排水管理平台基础上深度融合海绵模块,构建“监测—预警—响应—保障”全流程智慧管理机制。通过在晟泰家和小区等典型海绵项目、雨水花园等典型海绵设施、吴公渠等河道、市政雨水管网排口、怡水公园等调蓄空间五类重点区域,布设水位计、流量计、雨量计、视频监控等监测设备,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雨水径流、管网水位、河道流量、调蓄设施容量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实现 “早预警、早处置”,为城市排水管理与应急保障装上 “智慧大脑”。


当前,我市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包括市区公建场所海绵化改造二期、滏阳河市区段生态治理、吴公渠生态公园海绵改造等在内的多个重点项目正加快推进。市城管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更多海绵项目落地见效,我市将持续释放“海绵红利”:城市内涝问题将得到进一步缓解和消除;河道水质持续改善,河清岸绿、水鸟栖息的生态美景常态化;非常规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持续提升,为城市节水降耗提供有力支撑。这座以“水”为名的城市,将以更宜居、更生态、更智慧的姿态,让海绵宜居的美好图景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群众可感、可及、可享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