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天旱浇地,得拉着水泵跑几里路,又费钱又累人!现在涵桥直接把水送到田边,一亩地成本从40多块降到4、5块,今年玉米收成肯定差不了!”近日,站在自家即将成熟的玉米地前,阜城县古城镇马赵村村民马庆华指着涵桥分水口,笑得合不拢嘴。



这喜人的变化,藏在古城镇今年精心打磨的“涵桥焕新计划”里。此前,镇上8200余亩耕地常年被灌溉难题“绊住脚”:部分农田输水渠道单一,遇上旱季,要么是远处河渠的水引不过来,要么是雨水存不住,地里的庄稼常常“渴得打蔫”。为了让作物喝上水,农户们曾试过抽河水灌溉,可抽水电费、水泵维修费加起来,一亩地浇一次就得40多块,遇上持续干旱要浇3到4次,算下来可是笔不小的开销,不少农户看着账本直皱眉。


“村里的涵桥本来就多,平时能排洪、能通路边的积水,要是把这些‘沉睡’的涵桥盘活,不就能给农田引来‘活水源’?”带着这样的想法,在县水利部门指导下,古城镇给辖区26座老旧涵桥来了次“全面体检+升级”:清走淤积的淤泥、铲掉堵塞的杂物、补好破损的管壁,先让水流“畅通无阻”;再顺着农田分布,加设分水口、导流设施,还建了简易蓄水闸——雨季把水存起来,旱季就通过涵桥“精准送水”到田间,实现“蓄用结合”。



如今,这26座涵桥早已不是单纯的排水设施,更成了串联河渠与农田的“活水动脉”。全镇8200余亩耕地再也不用“等水喝”,干涸的田地重焕生机,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注入关键动能。


接下来,古城镇还将持续“加码”涵桥的灌溉效能,计划在涵桥周边配套建设智慧灌溉监测设备,通过传感器实时掌握土壤墒情和水量,实现水源的精准调度,同时,依托稳定的灌溉条件,帮农户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推动当地农业从传统粮食种植向“粮经复合”模式转变,让小小的涵桥,持续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水动力”。



通讯员:丁磊 于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