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持 算力筑基 场景赋能


雄安新区AI产业新生态加速形成


7月23日拍摄的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河北日报记者刘光昱摄


人工智能主题楼宇内“上下楼就是上下游”,机器人应用场景示范项目推出“双向”奖励制度……当下,雄安新区AI产业蓬勃发展。依托政策支持、算力筑基、场景赋能,一个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于一体的AI产业全链条生态体系,正在未来之城加速形成。


创新能量汇聚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6月10日,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正式开园运营。这个聚焦“AI+交通、气象、医疗”等领域的创新载体,首批就吸引了稳准智能(雄安)科技有限公司、华清智言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清智言”)、洞见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洞见科技”)等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入驻。


空间的集聚创造了独特的产业协作生态,华清智言创始人李强对此感受深刻。他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从考察到落户全过程,将10人核心团队从南京迁至雄安。


“雄安在规划之初就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城市基因。比如,在水务、环保、低空管理等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是整体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的。这种全场景、高协同的智慧城市蓝图,对我们意味着更低的落地门槛、更高的创新效率。”李强说。


在产业园内,洞见科技与华清智言便捷地开展接洽、合作。这种“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协作模式,极大降低了创新成本。


“我们与华清智言一季度就开始对接,产品互相集成,拓展产业链。”洞见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姚明说,企业间的物理距离缩短,为技术迭代带来了便利。


在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内,创新能量汇聚。该产业园聚焦下一代人工智能,将依托雄安人工智能研究院,整合前沿创新资源,形成集科技研发、项目孵化、企业成长加速、人工智能总部办公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培育体系。


“入驻产业园,我们可以跟上下游伙伴更紧密地开展交流与合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李强说。


智能、创新是雄安新区两张重要名片。雄安新区始终把人工智能作为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垂直大模型和行业应用为重点方向,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场景赋能3个维度,加快聚集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要素,目前已落地雄安百信、雄芯科技、眼神科技、稳准智能、梅卡曼德等60余家企业,初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与此同时,一系列重要平台和机构的揭牌成立,标志着雄安新区人工智能生态体系的进一步升级。今年上半年,雄安人工智能研究院、雄安人工智能实训基地揭牌,雄安人工智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成立,一个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网络正在织就。


近日,在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科创园体验中心展区,机器人演示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河北日报记者刘光昱摄



“政策+算力”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政策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雄安新区发布的《雄安新区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平台建设、企业培育、技术研发、产品推广、场景打造等十几条专项支持政策,为人工智能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助力。同时,新区依托100亿雄安产业投资引导基金、100亿雄安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形成“1+6+N”基金管理体系,配合上市绿色通道,为产业发展、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助力。


政策落地的速度让企业印象深刻。“管委会帮我们对接国创中心、雄安移动等单位,两个月落地4到5个合作项目,部分项目已产生收入。”姚明介绍。


算力与数据基础设施先行,则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依托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新区加快打造高效集约的算力底座,加快建设雄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汇聚全域高质量数据超300亿条,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坚实算力支撑,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4月,凭借自主研发的雄安新区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雄安城市计算中心率先推出城市级智能算力统一服务平台。该平台以“智算底座+模型管理+AI能力开发”为核心,通过集成DeepSeek(深度求索)、通义千问等主流大模型能力、低代码开发工具及创新智能体技术,为新区提供“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算力服务,助力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该平台兼容国产化与非国产化算力设备,实现算力资源的按需调度;通过全栈国产化替代方案,为雄安新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提供自主可控与安全可信智能底座;整合DeepSeek、通义千问等主流大模型,构建多元模型资源池,实现大模型按需调用与动态调优,构建灵活可靠的智能底座。


目前,雄安新区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处于试点应用阶段,将逐步在城市治理、工程管理、行政审批、智能办公等场景领域应用落地。


场景应用拓展


AI融入城市肌理


“不管何时,遇到问题它总能及时解答。”近日,新区新上线的“雄小智”受到广大企业和群众的点赞。


“雄小智”是雄安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接入DeepSeek大模型后,创新推出的AI智能助手,通过知识库训练和本地化场景适配,变“能办可办”为“智能好办”。大众只需登录雄安新区政务服务网或“政通雄安App”,就能唤醒“雄小智”,无论是住房管理、企业变更,还是就业创业难题,24小时即时响应。


“比如用户输入‘我想开餐饮店’等需求时,系统不仅能列出所需材料,还能关联法律依据等全流程指引,实现‘可思考、会回答、能办事’的政务服务。”雄安新区营商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政策解读功能,系统可将专业术语或复杂条例一键生成通俗易懂的解析,让办事群众轻松理解政策内容。


场景应用的不断拓展,让人工智能融入城市肌理。


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入驻企业憨猴科技精心打造的“灵智”模型矩阵,犹如知识储备丰富的“全能选手”,既能应对通用场景需求,又能深入细分领域提供专业支持;眼神科技全球首创的多模态识别技术整合面部、手指、手掌等多维度生物特征,将误识率控制在十亿分之一,构建起一张安全网络,助力智慧城市安全体系建设;天融信的智算云平台则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硬件+软件+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在算力调配、应用开发、安全防护等环节提供全方位保障,让技术应用开发与运行更加省心、高效;兴元科技专注沉浸式体验,“兴境VR大空间沉浸式开发平台”打造出大空间多人互动虚拟世界,让用户畅享数字互动乐趣……如今,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应用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景。


雄安新区还不断推动应用场景建设工作。7月21日,雄安新区发布《关于组织申报新区机器人应用场景示范项目的通知》,明确支持七大领域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建设,并推出“双向”奖励制度。


这七大领域应用场景包括智慧生活、智能建造、智慧医疗、智慧应急、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能源。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示范项目采取“双向”奖励制度,按机器人产品及服务部分的投资采购额20%给予场景提供主体最高200万元奖励;按实际研发投入20%给予产品提供商最高100万元奖励。


从一纸蓝图到产业集群,从技术攻关到场景深耕……政策、算力、场景形成合力,未来之城的AI含量不断提升,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正加速形成。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