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桃城区河东街道桥东社区依云湾小区85岁的常新柳家中,一群身穿红马甲的“银发志愿者”正在忙碌着。他们认真检查燃气阀门、收拾家务、陪老人唠家常。欢声笑语间,常新柳老人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是桥东社区老友帮帮团发起的“老帮老”志愿服务行动,也是该社区构建“低龄助高龄”养老服务体系的最新实践。
从热心个人到志愿团体,从照料日常生活到送上精神慰藉,如今,桥东社区老友帮帮团以“家文化”理念作为服务核心,组建了“唠嗑小分队”“老友健康帮”“老街坊调解组”“老友说防骗”“银龄曲艺汇”五支服务队,通过“小老帮老老”,让“小老人”发挥余热,实现自身价值,让“老老人”联通外界,满足精神需求。
“退休在家闲着很是无聊,现在每天微信步数过万反而精神头更足了。”志愿者田素改边为老人清洁纱窗边感慨道。“不少老人跟我们反映,参加志愿服务后,生活更充实了,每天都充满干劲儿。”这种“双向治愈”效应让桥东社区党委书记张秀成倍感欣慰,“当老人们从服务接受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他们眼里的光芒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
“我们都是街坊邻居,老姐姐家孩子不在身边,咱得多关照。我身体不错,也没家务事拖累,就来参加志愿服务。”虽已退休多年,但志愿者杜俊兰每天都十分忙碌,她每周都要走访3户高龄老人家庭。在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记录着每位老人的健康状况、饮食偏好等,方方面面细致入微。她坦言,现在有太多的老人需要照顾,特别是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在帮助这些老人的同时,细心的杜俊兰发现,很多高龄老人对精神上的需求远比物质上的更加迫切。“花甲助耄耋,更容易打开心扉。”在杜俊兰看来,同为老人,共同话题多,容易建立感情,很多事儿也更能感同身受。
像田素改、杜俊兰这样以“小老帮老老”的方式照顾高龄老人的“低龄老人”志愿者,在桥东社区还有20余位,这支由平均年龄62岁的低龄老人组成的“唠嗑小分队”,以“一对一”的形式精准对接辖区内22户独居老人,从检查水电安全到节日陪伴,志愿者们用“近邻式相互关照”织就覆盖全社区的关怀网络。
“我们不是简单地把老人聚集起来消磨时间,而是结合实际,让老人更好地体验多姿多彩的老年生活。”社区工作人员韩佳蕊展示着活动记录:“老街坊调解组”用30年邻里情化解物业纠纷;“老友说防骗”用接地气的大白话宣传反诈知识;“老友健康帮”将医疗服务送上门;“银龄曲艺汇”让老人从观众变主演……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志愿服务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跨越。“养老志愿服务不是单向输出,而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照亮。”张秀成说。
通讯员 啜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