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上烤下蒸,但是工地上冰块、绿豆汤管够,还有雾炮车、洒水车一直降温,干活儿舒坦多了!”7月16日上午10时,国道339景县段改建工程施工现场,工人马建华抹了把额头的汗,接过工友递来的绿豆汤,脸上露出了笑容。此时,施工现场的洒水车正往来穿梭进行洒水作业,将地表的热浪驱散了不少。



连日高温给户外施工带来严峻考验。为保障一线建设者的安全与健康,衡水市交通运输局公路工程发展中心统筹部署,打出一套“防暑组合拳”,让高温下的施工既有进度又有保障。


“赶工期,既要保证质量,更要保障工人们的安全。”项目负责人杨爱军介绍,进入夏季施工以来,施工项目部根据气象预警,实行“早出工、晚收工、午歇工”弹性作业制,每日7时至11时、15时至19时集中施工,严格避开12时至14时的高温峰值期。“像桥梁基础钻孔灌注桩这类需要连续作业的关键工序,我们采取‘2小时轮岗制’,人歇机器不歇,既保证质量又不熬坏工人。”桥梁负责人朱玉卷说,通过缩短单班作业时长、增加人员轮换频次,确保施工人员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在施工现场休息区,保温桶里的绿豆汤冒着丝丝凉气,旁边箱子里整齐码放着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药品。据了解,工地每日分时段供应,7月以来累计发放防暑药品200余盒,供应清凉饮品超2000升。施工项目部还建立防暑物资动态补给机制,确保防暑用品随用随补,并配置2台雾炮车、2辆洒水车,以小时为周期持续对作业面进行降温,使地表温度平均降低5-8℃。此外,在工地休息区还配备休息座椅和应急药箱,供工人临时休整和使用。


此外,施工项目部联合当地卫生院开展了防暑降温专项培训,通过模拟中暑场景、演示急救流程,使80多名施工人员全部掌握降温处置等关键技能。同时,工地与医院建立联动机制,确保出现不适能在15分钟内快速送医,形成了从预防到急救的全链条防护网。


目前,国道339景县段改建工程在高温“烤验”下稳步推进,建设者们在一系列“清凉”措施保障下,正全力冲刺节点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