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衡水段·景县印象 


古老的大运河蜿蜒流淌,孕育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记录着人类两千年的文明史。景县以其绚丽多姿的文脉传承和人文景观,描摹了一幅壮观而又意蕴绵长的历史画卷,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大运河景县段自山东德州流入,从连镇乡大端村流出,全长73.2公里,途经46个村庄。其中,安陵镇的华家口村和留智庙镇的白草洼村与大运河历史渊源尤为深厚。大运河景县段河流底槽宽约100米,深7-9米,两河堤距离710-1470米,河堤顶宽8-10米。据《景县志》记载,大运河景县段开挖于隋大业4年(公元608年),通航于隋大业7年(公元611年)。作为连接南北的漕运动脉,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运河一直航运繁忙,百舸云集、帆樯济济,促进了中国南北的文化交流融合,尤其对于明清社会的繁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随着海运兴起,漕运衰微,大运河的航运功能才逐渐隐退。 


运河明珠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通过,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此,景县华家口夯土坝等27处河道及58处相关遗存,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之列。


大运河进入景县段后弯道多、弯度大,共有7处大弯,而以华家口最为典型。这些弯曲的河段都是人为设计的,是为了减缓落差形成的冲力,缓解水流对堤坡的冲击,发挥“三弯顶一闸”的作用。但水流到弯大的地方又容易决口,据记载,华家口段曾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和光绪二十年(1894年)两次决口,致附近村民的生命财产蒙受重大损失。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时任景县知县王为仁,组织当地民众修建了该段夯土险工大坝,此后再没有发生决堤险情。


华家口大坝坐落在华家口村东南,依运河西岸而建,呈一个敞口的弧形,南北走向,坝长255米,坝高5.8至6.7米不等,顶宽13米,坝体厚18-22米。大坝夯土层采用三七比例灰土掺入糯米浆逐层夯筑,基础钉锚木桩,结构合理。采用这种工艺,堤坝异常坚固,连钉子都楔不进去。弧形曲线的坝体符合流体力学原理,受力均匀,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河水的冲力。自建成至今,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河水冲刷,主体结构依然完好。华家口夯土险工突出反映了北方大运河上坝体遗产的特点,也体现了当时施工工艺的科学性,是中国古代利用夯土技术建设水工设施的实物证据,为研究我国近代漕运设施中的夯筑工艺提供了实例。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景县段的运河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码头驿站,十分繁荣。华家口就是一个著名的渡口,每天运输货物的商船来往不断。康熙四十四年(1750年)二月,康熙皇帝乘龙舟南巡时,行至景县安陵,见到沿岸风景秀美、人民安居乐业,龙心大悦,遂离舟登岸,兴之所至,赋词一篇,“大块风光,春畴一生,满目从容。桂棹初摇,舟槁始立,淑色烟笼。堤边对对宾鸿,村庄里,安平气融。乐至情深,读书意远,与古和同。”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运河的航运功能逐渐衰退。大坝多年来受河水、雨水、风力侵蚀,冻融风化及堤顶过往载重车辆震轧等多种因素影响,坝体失去内聚力,造成剥落、疏松、不均匀沉降、内坡下滑等现象,坝体本身损伤较重。2012年8月,景县聘请省内专家对该险工进行全面保护加固维修,在修缮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险工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华家口险工


古渡传说


白草洼村地处大运河西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运河古村。据考,1300多年前,3位贫苦农民来到运河西岸安家立户,开荒垦田,后不断有移民来此,渐成村落,因地势低洼,常有积水,稗草丛生,“白草洼”村名由此而生。


白草洼村地处运河的弯道处,自然形成了一个天然屏障,因地利的缘故,成为方圆百里的商贸集散地。当年每逢四月初四,这里举办远近闻名的大庙会,南来北往的人们多在白草洼渡口聚集。再加上三八大集、护国寺的影响,白草洼村逐渐出现了茶馆、酒肆、饭馆和卖艺、说书、唱曲的艺人,最后演变为渡口市场。白草洼村的渡口生意火了几百年,一直到大运河断流,这种红火的场面才消失。但古渡口给这里的百姓留下了许多记忆和传说。


白草洼村至今流传着“秦琼大战白草洼”的传说。隋末唐初,每至草盛水旺之时,好汉秦琼、程咬金即来白草洼扎寨放马,少则十天半月,多则月余。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蓨地农民义军首领高士达与隋将杨义臣激战,秦、程二将自白草洼出击袭隋,大战一天,不分胜负。


秦琼、程咬金曾在白草洼活动过,现有两个证据:一是村东沿河有一条大地道,长约2公里,地道口方1米,地道用青砖拱顶砌成,高约2米,据说曾为秦、程使用。现有地道遗址,并保存地道部分青砖。二是秦琼的下马石,原由王氏家族历代村民传承保留,至民国期间运河决口失传。


白草洼村另有村谣:“杭州到通州,危险河段有葬流。”“葬流”就位于运河白草洼段,此处水深十多米,流急漩涡多,人若入水,求生亦难,船行此处,稍有不慎,颠覆沉没不算罕事。“葬流”上游有溺水者,常有户主来此候尸打捞,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村民都会尽其所能,提供方便,给予帮助。因此白草洼人乐善好助的淳朴民风,随着大运河的流淌而声名远扬。


千年印记


大运河承载着人类古老的文明,也滋养了景县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的文脉传承,使景县历朝历代名人才俊辈出。西汉时期以“天人三策”(倡德政、言任贤、尊儒术)闻名于世的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南北朝时期高氏、封氏两大名门望族(高氏家族曾出过六代皇帝、兰陵王高肃以作战英勇名扬中外),曾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名句的唐朝著名边塞诗人高适,被毛主席誉为“华北第一才子”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王任重等历史名人都出自这里。此外,景县文物古迹众多,留存有舍利塔、封氏墓群、高氏墓群、周亚夫墓等。


大运河文化内涵丰富,船工号子是其重要的符号。运河船工号子是中国劳动号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景县运河船工号子语言质朴,曲调流畅,易唱、易懂、易学。一般是一个人领唱,其他人应和,领唱者要根据船行的状态、位置、环境,唱出不同的号子,并把握号子的轻重缓急。起锚开船时的起锚号,开船行舟时的撑船号,逆风逆水拉纤的拉纤号,装卸货物时的劳动号和河道宽阔、水面平稳时的摇橹号等。这些号子苍劲幽远,音韵悠长,雄浑有力,激昂悲壮,不仅唱出了运河精气神儿,也见证了运河千年的繁荣与沧桑,以及运河人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


古老的大运河流淌过了漫长的岁月,以其宽厚的胸怀,滋润了沿岸广袤的土地,承载着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如今,伴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程的实施,景县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运河精神,乘势而上,鼓足干劲,为运河沿岸穿新衣、描新容,共同迎接这条流动千年的中华文脉的辉煌与复兴。


作者:李晨阔  编辑:贾亚楠 马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