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盛夏,走进武邑县圈头乡史油坊村,一条条平整通畅的水泥路纵横交错,路灯整齐排列在道路两旁,傍晚时分灯火通明,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道路两侧绿化带郁郁葱葱,月季、冬青错落有致,为村庄增添了几分生机与色彩。


近年来,史油坊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环境美、乡风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今年5月,史油坊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生动样本。




文明实践润民心  移风易俗树新风


“婚事新办不铺张,丧事简办更风光……”每天清晨,村头的大喇叭准时响起这首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村民们早已耳熟能详,有的边干农活边跟着哼唱几句。“这词儿顺口又实在,听得多了,连我家小孩都会背了。”村民魏喜申笑着说。


这是史油坊村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的一项创新做法。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并制定《村规民约》,用通俗易懂的顺口溜、小标语、广播宣传等方式引导村民转变观念,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


“以前谁家办红白事都要摆十几桌,请戏班子、放鞭炮,比排场、讲面子。”村民王荣变回忆说,“现在不一样了,大家讲文明、比节俭,谁也不愿给村里丢脸。”


以村民史长柱家为例,他父亲去世后,一家人商量后决定从简操办,只请近亲属吃了顿便饭,没有大操大办,也没有燃放烟花爆竹。“老人一辈子勤俭持家,我们不能在他走的时候讲排场。”史长柱说,“村里人也都很理解支持,反而觉得我们做得对。”


目前,村里大操大办的现象明显减少,越来越多的村民自觉遵守红白事报备制度,主动控制规模、简化流程。红白理事会成员还经常上门协助村民安排仪式流程,既尊重传统习俗,又避免铺张浪费。


环境整治见成效  村容村貌焕新颜


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干部带头成立“攻坚突击队”,采取“包片联户”的方式,挨家挨户做工作、清死角、拆违建。


刚开始推进整治工作时,不少村民不理解:“又不是城里,弄那么干净干啥?”“咱们农民过日子,讲究不了那么多。”面对这些声音,村干部没有急着动手,而是先入户走访、拉家常、讲政策,还带着大家到周边先进村参观学习。


“第一次带人去看人家村里的样子,大家都沉默了。”史油坊村党支部书记史红亮回忆说,“回来后有人就说,咱能不能也把自家门口收拾得像人家那样?这话一出,大伙儿就开始动起来了。”


从拆除废弃猪圈、鸡舍,到清理乱搭乱建、陈年垃圾,再到统一粉刷墙面、规划绿化带……村民们从最初的观望、犹豫,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支持。


如今,全村累计硬化道路3公里,安装路灯50盏,绿化面积达7000平方米。昔日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坦整洁的水泥路,脏乱差的卫生死角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小花园。


文化广场更是村民们最喜欢的地方。每天傍晚,广场舞音乐准时响起,妇女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孩子们在健身器材上嬉戏玩耍,追逐打闹;老人们则坐在树荫下的长椅上聊家常,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典型示范树榜样  文明之花处处开


在文明创建过程中,村里还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持续开展“最美家庭”“文明户”评选活动,共评选出32户先进典型,张贴光荣榜,组织入户走访学习。这些身边的榜样成为推动乡风向善的重要力量。


现役军人史华贺被评为“四有”优秀军官,成为全村的骄傲;史长柱兄弟多年如一日照顾九旬母亲,被村民称为“孝老爱亲的好榜样”;还有不少村民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环境整治、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活动,传递着温暖与正能量。



“这些身边的故事,才是最能打动人的‘活教材’。”史红亮说,“我们不搞空洞说教,就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


 现在的史油坊村,不仅能看到整洁有序的村庄面貌,更能感受到一股向上向善的文明之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里落地生根,文明实践融入百姓日常,文明之花开遍村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