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衡水湖是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水域、沼泽、滩涂、草甸和林地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高地的一张靓丽名片。翻看历年的《衡水日报》,追寻衡水湖变迁的脚步,让我们共同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见证湖城发展之路上的绿色抉择——
《“衡水湖”溯源》《千顷洼与衡水湖》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衡水日报》刊发的两篇介绍衡水湖成因的文章—衡水湖,是上古时期浩瀚的华北古湖、广阿泽的部分遗迹。作为一处古老的天然洼淀,这里曾长期灾害频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衡水人民在湖区及周边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和综合治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衡水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方位推进衡水湖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聚焦“生态、文化、研学”特色品牌,着力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验感悟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区、新型旅游业态试验探索区。
鸟瞰衡水湖
人水博弈生态觉醒
洚水、葛荣陂、博广池、冀州海子……历史上,这片水域有过很多名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冀衡农场在地广人稀的湖区洼地诞生,成为新中国农垦事业的摇篮。1958年,冀县、枣强、衡水三县兴建衡水湖引蓄水枢纽工程。“衡水湖”之名,由此沿用至今。
1965年10月30日《衡水群众报》
“‘衡水湖’是原来的‘千顷洼’,面积约有十万余亩,过去因旱、涝、碱三大灾害,很少耕种……”1965年10月30日《衡水群众报》2版报道,衡水湖周围社队决心“变荒湖为粮仓”,这年湖内种的5万亩高粱丰收,“每亩收了一百多斤。”
“根治海河”行动中,衡水湖周边修建了滏阳新河、滏东排河等水利工程,初步形成蓄水能力。“衡水湖的水灌溉着冀县11个公社的土地,致使这些公社的产量连年增长、季季丰收”(1979年9月21日《衡水日报》1版)。直到1985年“卫千(卫运河—千顷洼)”引水工程建成,衡水湖才实现稳定蓄水。
1985年12月11日《衡水日报》
之后,衡水湖综合开发建设工作全面铺开。1985年12月11日1版报道,地区衡水湖开发管理委员会号召全区人民行动起来,“尽快把衡水湖建设成富饶的水产基地和优雅的风景游览区”。
建坑塘、投鱼苗、扩饲料厂、规划游泳场……经过两年多综合开发建设,多年的“穷洼”,变成了鱼米乡。“衡水湖的水产、种植、养殖、绿化美化、交通、旅游、开发配套工程等各类开发项目初见端倪……1987年,湖区水产捕捞总量达到1524吨”(1988年4月19日2版)。
与开发并行的是保护。1986年11月,《保护衡水湖水产资源的通告》发布,禁止在9个月封湖期内捕捞作业、乱打滥捕禽鸟,“列为国家珍禽的,必须严加保护”(1986年11月29日1版)。
1987年2月,衡水湖迎来了一批尊贵的“客人”—白天鹅。“几位当地老人说,衡水湖上见到白天鹅还是第一次”(1987年2月22日1版)。湖区水面扩大、人们保护意识增强,吸引越来越多的水鸟来到衡水湖:鹈鹕、灰鹤、蓑羽鹤、苍鹭……那些爱鸟护鸟的动人故事,也频频登上《衡水日报》。
随着引黄、引江工程的实施,京九铁路的修建和衡水电厂的上马,衡水湖在衡水经济建设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1992年,地委、行署决定扩挖衡水湖,增加蓄水能力,进一步提高衡水电厂的用水保证率(1993年8月28日1版)。
1997年发生特大干旱,衡水湖水量急剧减少。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紧急调度下,黄河水被引入衡水湖。2000年,衡水湖西线引水工程竣工,岗南、黄壁庄水库蓄水也涌入湖中。1998年9月,引湖入衡、污水处理两大工程同时开建。《衡水市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管理办法》于次年10月发布实施,为衡水湖戴上了“护身符”。
2003年6月13日《衡水日报·晨刊》
2000年被列为省级湿地与鸟类自然保护区,2003年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在国内外的影响不断扩大:2002年被纳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6年加入“东亚-澳大利西亚鸻鹬鸟类保护网络”……
发展路径绿色抉择
衡水湖的“绿色发展”并非一蹴而就。
曾有一度,由于引水水质较差,加之引水沿途、环湖周边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入,以及养殖、餐饮、旅游等行业发展的影响,湖水污染严重。2000年7月31日2版报道,衡水湖水质为劣V类,属中度污染。
2002年,衡水湖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打响了综合治理战役,“严管区内所有在建项目一律停建,进行重新审查……其他污染、破坏、缩小湿地的行为将一律受到严厉制裁”(2002年3月26日《衡水日报·晨刊》1版)。
从2005年起,衡水湖保护区实施增殖放流、调控延长禁渔期等措施,保护生态环境。这年12月,衡水湖恢复加固工程竣工通水,减少了湖区水质污染,“为湖区的保护和观光提供了交通便利”(2005年12月12日《衡水日报》1版)。2008年启动的取缔衡水湖网箱拦网围埝养殖治理水质污染专项行动,令“非法人工水产养殖全面退出历史舞台,养殖存鱼等突出问题全部得到了妥善处置”(2008年7月3日1版)。
2009年6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湿地保护与发展”北京高峰论坛成功举办,衡水湖保护工作成为全国关注的大事。
为把衡水湖打造成“京南第一湖”“京津冀最美湿地”,衡水市聘请清华大学等单位编制了《衡水湖湿地恢复与保护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10-2020)》,实施衡水湖生态补水和引水线路改造,成立滨湖新区对湖区进行统一管理,大力实施系列治理保护措施:清理网箱养鱼,运营船只全部采用环保型电动船和人力木船,湖区周边413家企业摊点全部搬迁,拆除各类违规建筑,对保护区内的村庄进行统一规划、推进整体搬迁……
党的十八大以来,衡水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外部约束与内生动力相结合,尊重规律、标本兼治,在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上下功夫。
2012年11月,市政府下发《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以衡水湖湿地和城镇水景观的恢复与改善为重点,积极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2012年11月2日1版)。2016年,国道106线衡水湖段被“东移”出自然保护区,“让衡水湖更美丽安静”(2016年9月18日3版)。同年5月,中德财政合作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启动,2023年圆满完成。2019年12月,湖中村顺民庄、北八里庄完成生态搬迁。
2019年3月施行《衡水湖水质保护条例》;2022年1月施行《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条例》,衡水湖迈进“专法”保护时代……通过不懈努力,衡水湖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极大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22年12月,衡水市应邀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中国角边会“野生生物保护”主题中,分享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2023年5月,《中西建交五十周年》纪念邮票首发仪式在衡水湖畔举行,这是衡水市历史上首次参与国家间纪念邮票发行。同年11月,衡水湖自然保护区被确定为“人与生物圈自然教育基地试点”。
升级多元旅游业态
生态好不好,鸟儿来投票。
2000年150多种,2003年296种,2008年310种……2024年,衡水湖鸟类种类已增至336种。2017年,发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青头潜鸭种群;2021年起,每年秋冬迁徙季节都会出现蔚为壮观的“鸟浪”奇观—衡水湖,2024年获评河北省首批“鸟类天堂”。如今,这里不仅水质跃升至Ⅲ类标准,更以“生态+”模式激活文旅、康养、绿色制造等产业,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鸟浪”奇观
回首过往,在湖区发展旅游业,是综合开发衡水湖的一个重点项目。
1986年“五一”前夕,一批玻璃钢游艇投入使用,湖区旅游业迈出了第一步。这年,到衡水湖观光游玩的,“每日不下几百人。节假日竟达一两千人”(1986年7月11日3版)。1992年,衡水地区第一家旅游企业在衡水湖畔诞生,可为游客提供水上游览、陆上观光等综合性服务。2003年,衡水湖接待游客3万人次。
经过全面规划和合理开发,衡水湖景点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管理和服务逐步规范,知名度迅速提升,2007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双金”衡马
随着衡水湖“水更清、景更美”,2012年,国际马拉松赛场选定衡水湖,衡水市首次承办大型国际赛事,带动衡水湖旅游实现“井喷”。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吸引了20万各地游人,“游客人数远超去年同期的7.5万人”(2012年10月8日1版)。
大广高速京衡段通车,拉近了衡水与京津的时空距离,旅游市场半径扩大;“衡水湖号”旅游专列开通运营,叫响了衡水的旅游品牌。2013年,衡水湖旅游景区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7年,河北省首届园林博览会在衡水湖畔举行。这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衡水园博园及衡水湖两大景区人流如织,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
自然研学
2019年,衡水市启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构建衡水湖生态科普体验区、鸭鸭乐园游乐区、闾里古镇研学区和古城历史文化区四大板块拥湖发展的景区格局;将生态理念贯穿梅花岛、三生岛、樱花岛、湿地生态馆等项目建设全过程,打造绿色旅游产品体系;依托闾里古镇、冀州博览馆、冀州古城遗址公园,开发彰显特色的文创产品、举办文化展览展销活动;每年推出樱花季、音乐季、古风巡游季等几十场节庆活动及观鸟、龙舟、马术等主题赛事,创作推出《大美衡水 湖韵千年》大型实景演出及配套活动;发掘研学资源,精心打造研学旅游目的地和优质产品,全力打造中国研学之都;着力推动“鸟资源”转化为“鸟经济”,挖掘旅游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12月29日《衡水日报》
一湖惊艳天下闻!2024年年底,衡水湖旅游景区成功晋级“5A”。这一年,衡水湖景区接待游客319万人次,逐渐成为京津冀鲁豫周末休闲旅游目的地。
观光小火车
莲叶田田,芙蕖盛放。近日,衡水湖案例入选河北省第二批美丽河湖名单。湖光翠色中,衡水湖迎来近万只夏候鸟,开启盛大“育儿季”。在这片“京津冀最美湿地”上,群鸟振翅与产业腾飞的双重交响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向而行,开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绝非零和博弈。衡水湖的变迁证明,只有扎扎实实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同步发展,真正让“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本组配图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