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拉动经济增长、提供低成本创业机会、丰富文化展示窗口、满足多元需求、增强城市吸引力……“夜经济”不仅是“人间烟火气”的体现,更是城市软实力和民生温度的重要指标。《衡水日报》数十年的报道中,记录着这方热土的“夜经济”从萌芽发展、一路走向健康成熟的生长轨迹——



  不知不觉来到夏天。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衡水的街头巷尾逐渐热闹起来:烧烤摊上香气四溢、各色商品琳琅满目、非遗文创推陈出新、悠闲逛街的人群熙熙攘攘……从过去简单质朴的夜市,到如今多业态、多元化的夜间消费场景,衡水的“夜经济”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见证着城市的变迁与活力。


消费场景日益多元


  上世纪80年代,衡水的夜生活还处于朴素的夜市阶段。1983年7月9日《衡水日报》3版刊发的一首小诗,生动描绘了当时的场景:


  “星星、月亮、多彩的灯光,


  青菜、鲜鱼、夏令时装……


  悠扬的叫卖声,


  划破了夜的幕帐。


  有山、有水、有土、有洋,


  有工、有农、有学、有商,


  交易平等,嘻笑磋商……”


  “夜幕降临后,河东河西的‘夜市区’,人声喧嚷,饭菜溢香,热闹非凡。”1979年10月5日2版报道的“夜市”,还是一种自发的、尚不完备的雏形。在1984年4月24日4版,衡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夜市开业公告》:“为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活跃市场,繁荣经济,方便群众,衡水市于四月二十二日夜晚七点起在红旗大街、站前街、礼堂前街开办三个夜市,欢迎国营、集体、供销和个体工商业者前来设摊经营,并望广大顾客光临。”

1984年4月24日《衡水日报》


  1992年6月18日,衡水第一家规范化夜市在人民路开市,迅速成为市民夜间消遣的热门去处。“开业第一天就有百余个摊位之多……夜里10时多散市之后,人们依旧在百货大楼前徘徊,不肯离去”;开张10天,“其规模超过了唐山、承德、邢台等地市,而且比石家庄市的还热闹”(1992年7月11日2版、6月30日1版)。


  夜市的兴起,打破了之前国营、集体等固定门店“日开门、夜闭户”的旧习惯。彼时,夜市灯火通明,买卖兴隆……衡水夜市一年比一年火爆,1995年发展到近500个摊位,“全区11个市县都开办了夜市,总成交额达到500多万元”(1996年2月14日1版)。


  夜市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不过,因影响道路交通和附近居民休息,人民路夜市后来搬迁到了车站东路。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被城市人视为骄傲的夜市,也开始在农村兴盛起来。武强县古坛村从1992年就有了夜市,“摊位越来越多……干什么的都有,已达100多个”“来这儿赶夜市的人越来越多,就连深州市辰时、辛村,饶阳县九吉等地方的人都来这里赶夜市”“除了‘闹天’,一年四季从没停过”(1998年10月20日1版)。


  随着时代发展,夜市的业态逐渐丰富,从单一的购物餐饮扩展到娱乐、休闲、文化等多个领域,消费场景日益丰富多元。如今,衡百国际、爱琴海购物公园、万达广场、怡然城、汇中广场等大型商超,延长营业时间,不断引入新的品牌和服务,提供从时尚购物到亲子游乐、从特色餐饮到文化休闲等一站式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上海公馆71街区、站前西路、报社北街、庆丰北街、九州广场等夜市,则汇聚了全国特色美食、文创手工艺品等,还有“后备箱集市”,为市民提供丰富的夜间消费体验。


文化体验更新升级


  上世纪90年代,卡拉OK逐步走进衡水人的夜生活。


  “逛夜市必看卡拉OK,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在音乐爱好者、“60后”退休干部徐女士的记忆中,“卡拉OK几乎成了年轻人的天地。过去一到天黑,青年人没地方消遣,便凑在一起摸牌、打麻将,自从有了卡拉OK,多数人已改弦易辙了”(1992年7月26日1版)。


1992年7月26日《衡水日报·星期刊》


  然而,噪声问题也让这一业态经历了规范与调整的过程。与此同时,文化夜市悄然兴起。1995年,衡水举办“彩色周末文化夜市”,书店、文艺团体等纷纷亮相,为市民带来别样的文化享受。“书店走出大门上街摆摊子服务;专业演员八仙过海,尽展风采;一些农村架鼓队,民间吹拉弹唱等艺人,各显神通,吸引着无数观众;东北大秧歌更是少长咸集,表现出诙谐生动、雅俗共赏的情趣”(1995年9月24日1版)。


  市新华书店多次举办“文化夜市”,受到市民欢迎。“为办好这次‘夜市’,市新华书店增进了上千种图书,对采光系统进行了改造,对营业人员进行了素质培训”(1997年8月10日1版);安平县新华书店夜间开办了网点服务及流动书摊,县城内书店及8个乡镇下属网点全部增设了夜间阅读服务,把图书品种由3000多种增加到5000多种,流动售书车也开进了夜市。由于“增加了农业、养殖类等技术丛书,更受到了农民的青睐,不少农民忙完一天的活计,跑几里路去书店售书车那里看书”(1998年7月26日5版)。


  进入新时代,非遗成为“夜经济”的亮点。2023年8月13日,市区九州广场的夜市上,戳脚武术、牛记辣酱、侯店毛笔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琳琅满目,还有刺绣、葫芦画、手工茶具等特色文创产品同步上市,传统技艺与现代消费完美融合。“非遗、文创搭上夜市经济的‘快车’,既能增添夜市的文化气息,又能让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给大家带来新的生活乐趣,产生‘1+1>2’的效果。”市群艺馆负责人表示。


  2023年,我市以文旅消费为抓手,将发展“夜经济”作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培育打造上海公馆71街区、周窝音乐小镇精神原乡艺术街区等特色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提供夜间观光游憩、文化体验、特色餐饮业态产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阜城组织荀园消夏艺术节、周二广场戏曲演出等系列活动,打造特色夜间戏曲活动品牌;鼓励文化底蕴深厚的故城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饶邑古城发展文旅“夜经济”;衡水湖景区推出免费乘坐复古铛铛车,举办“湖城秘境”夜游活动,植入水幕电影、光影秀、帐篷露营等新业态。


  2024年7月8日晚,在衡水园博园举办的衡水首部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大美衡水 湖韵千年》,以沉浸式的全新演绎、多元化的业态植入,为观众呈现一场视觉盛宴,展现了衡水文旅新活力;2024“十一”黄金周期间,周窝音乐大集·国庆音乐嘉年华主题文化周系列活动,“点燃”了周窝音乐小镇。近两年举办的中医药文化夜市,让市民在烟火气中了解中医药文化。人才夜市,为学子“逛街择业”提供了接地气的服务。


  全新的“夜经济”,在丰富市民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


2024年8月22日《衡水日报》


政策护航健康发展


  早期的“夜经济”多为自发形成,缺乏系统管理。上世纪60年代,供销社为方便社员,尝试“夜间下乡卖货”,很受社员欢迎。曾经的故城县郑口供销社“开展夜市活动的十几天里,购销总值相当于一个门市部半月的营业额。社员齐声称赞:乡村夜市好,服务质量高”(1978年8月26日2版)。


  改革开放后,政府开始主动引导“夜经济”发展。1984年,衡水市开办3个夜市,为个体工商户开辟经营场所。1992年,开办人民路夜市时,允许国营、集体单位和个体经营者摆摊设点,夜市不验证照,工商部门不收管理费,税务部门不征税,除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产品均可进入夜市销售,夜市营业时间为每晚7时至10时(1992年6月20日1版)。1996年,饶阳消夏夜市,更是集结20多个部门联合为夜市无偿服务。


  近年来,我市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推动“夜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消费环境,改造提升特色商业街区,繁荣滏阳河、衡水湖夜经济商圈,形成更多消费新热点和打卡地。桃城区规划“2+4+7+N”“夜经济”发展框架,布局各类夜间集市28个、摊位1300余个;枣强县成立工作小组,协调解决“夜经济”发展中的难题,为经营者提供贴心服务;阜城县打造阜丰步行夜市区,日均客流量超2000人次,引导大型商超通过延长营业时间等方式满足居民夜间消费需求,使其夜间经济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


  在管理服务上,多部门协同联动,加强对夜市、商超等夜间经营场所的巡查监管,规范经营秩序,严把社会治安关、食品安全关、市场环境关,统筹做好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环境卫生、城市亮化等工作,不断提高“夜经济”服务和管理水平,为市民游客创造安全舒适文明有序的夜间消费环境。此外,各级政府还积极举办各类夜间文化旅游活动,如“民声夜色 艺彩风光 乐享生活季”百日文旅消费活动、“冀州之夜——碧水湾港电音节”“武强音乐戏水·美食消夏夜场”“鸭鸭乐园光影露营音乐节”“网都激情周末狂欢电音节”等,进一步激活夜间消费潜力。


  从“市井烟火”到“文化星河”,衡水的“夜经济”不仅点亮了城市的夜晚,更见证了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与城市活力的迸发。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与相关业态不断创新,衡水的夜色必将更加温馨璀璨。


滏阳河夜游

光影露营嘉年华

激情演出

美妆服务

夜市游乐场

中医药文化夜市


领办人:韩雪

线索征集邮箱:hsbhbq20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