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青新闻网讯(记者王明空)5月21日,记者获悉,雄安新区安新县自然资源局联合河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创新白洋淀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机制,在开展白洋淀—千年秀林生态区域鸟类调查工作中,于千年秀林内观测到1种未列入雄安新区既有鸟类名单的鸟类。经鸟类专家鉴别,确认本次新发现的鸟类为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冕柳莺。
冕柳莺(供图/董丽)
据介绍,冕柳莺上体呈橄榄绿色,头顶中央有一淡黄绿色冠纹,贯眼纹为暗褐色,眉纹为淡黄色;飞羽呈暗褐色,上有一道淡黄绿色横斑带。它的下体呈银白色,微沾黄色,尾下覆羽为黄色。其虹膜呈暗褐色,上嘴为暗褐色,下嘴为黄褐色,脚呈灰褐色。它栖息于树林、林缘等地,常在树顶和灌木丛活动,以昆虫为食。随着本次冕柳莺的发现,白洋淀野生鸟类增至29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90种,其中包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4种,以及国家“三有”保护和其他级别鸟类229种。
低斑蜻成虫
事实上,此前的生态监测已接连传来好消息。5 月16 日,记者从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监控中心获悉,该中心在近期开展的春季白洋淀水生态监测中,于烧车淀水域观测到低斑蜻的成虫种群活动,经上海海洋大学专家鉴定,确定其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6年ver 3.1)中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的低斑蜻。作为典型的清洁指示种,低斑蜻稚虫对水体溶解氧、重金属含量及底栖环境要求严苛。
五月四节蜉Baetis majus物种图(A.背面观;B.腹面观)
不仅如此,更早该中心在白洋淀及主要入淀河流水生态监测中,还发现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五月四节蜉Baetis majus。经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比对,证实该物种为中国新记录种。据悉,五月四节蜉Baetis majus属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蜉蝣目四节蜉科,同样是典型的清洁指示物种。
从五月四节蜉Baetis majus这一新记录种的发现,到极度濒危物种低斑蜻的出现,再到冕柳莺的新增记录,成为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和水生态系统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水平显著提升的重要例证。
供图(除署名外)/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监控中心
编辑:姜长淼
来源:河青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