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宽同学们的农业知识视野,增强他们对农业科学的兴趣与认识,感受农业科技的魅力,近日,衡水二中组织学子走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开启了一场探寻农耕文化底蕴的研学之旅。


活动当日,阳光和煦,二中师生带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眼前,生机勃勃的农田尽收眼底,农作物在阳光的轻抚下茁壮成长,让人真切感受到农业科技的神奇力量。



活动伊始,试验站工作人员热情为大家介绍了试验站的概况。该试验站占地853亩,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等作物。自2003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旱作节水农业研究与推广。


随后,试验站副研究员王变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知识科普——“作物侦探”。她介绍说,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干旱堪称“农业杀手”,每年致使全球农作物减产超10%。因此,培育耐旱作物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改善贫瘠土地意义非凡。为了诊断作物的抗旱能力,科学家们采用的方法被她形象地类比为“田间实战考场”“实验室模拟挑战”和“微观生化侦探”。在“田间实战考场”中,不同作物被种植在干旱试验田,通过观察叶子枯萎时间与产量降幅来判断其抗旱性,这种方法直观但耗时较长,且易受天气干扰。此外,她还从根系、叶片等方面详细讲解了作物“抗旱超能力”的来源。



紧接着,助理研究员刘学彤为衡水二中师生系统讲解了蒸渗仪在保护性耕作实验中的关键应用。理论讲解结束后,她带领大家前往国家土壤质量深州观测实验站进行实地教学。在实验站现场,刘学彤详细介绍了杠杆式土壤蒸渗仪的工作原理:该设备借助精密的杠杆机械结构,结合高精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精准地监测土壤水分蒸发与深层渗透的动态变化。这些数据为优化农业灌溉方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在农业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来到小麦品种展示试验田现场,副研究员李丁带领二中师生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科研实践。他系统展示了多个主推及新育成的小麦品种,并细致解析了各品种的抗旱性及耐盐碱能力。讲解过程中,同学们全神贯注,仔细观察穗部结构的差异。



在饲用小黑麦新品比较试验田里,副研究员武瑞鑫的科普讲解同样精彩。她以专业视角剖析了小黑麦与黑麦的种间差异,着重强调了小黑麦在抗寒、抗旱、耐盐碱等方面的优势。此外,她还详细阐述了小黑麦在饲料加工中提升营养价值、在生态修复中助力土壤改良等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让在场师生收获满满。


油料作物研究室主任李爱国带领大家来到油菜花田,并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油菜创新团队所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他从减少我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助力油料作物扩面增产,到切实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等多个方面,深入阐述了油菜研究在多个关键领域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李爱国还提到,油菜花不仅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观赏价值,能够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还能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试验站办公室主任何晓庆则以专业的视角和详实的内容,为同学们系统讲解了油葵、玉米、油菜、彩色谷子等作物,并深入剖析了这些作物在当下市场的广阔前景,有效拓宽了同学们的农业知识视野。


活动最后,同学们前往衡麦抗旱节水小麦创新工作室参观学习。在参观过程中,他们直观地观察到小麦根系极为发达的特征,这种发达的根系结构充分展现了小麦在干旱缺水条件下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为深入理解小麦的抗旱节水特性提供了直观的实证。



从传统课堂走向田间地头,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农业科技的独特魅力,对农业科学的兴趣愈发浓厚,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农业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承载的关键意义。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为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后,衡水二中也将持续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为同学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与创新平台,全力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图片均由 王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