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里,70岁的王福海(化名)倚在病床上与家人谈笑风生,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红润的面庞上。而就在七天前,这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心脏骤停、呼吸衰竭、冠状动脉前降支90%狭窄,最终在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下重获新生。
时间回到4月8日中午12时40分,衡水五院急诊部。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牛永继正在值班,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短暂的宁静。“一位70岁疑似心梗的老大爷正在送来医院的路上,情况危急!”听到这话,牛永继的心猛地一沉,多年的从医经验让他深知,此刻每一秒都关乎生死。放下电话,他立刻通知急诊科发出紧急通知:“准备抢救,急性心梗患者马上到!”声音坚定而有力,在急诊科的走廊里回荡。
瞬间,整个急诊科进入了高度紧张的战斗状态。急诊科护士王琳琳、杨艳脚步匆匆,却又有条不紊。电除颤仪、心肺复苏仪被迅速推至抢救床旁,设备上的指示灯闪烁着,仿佛在无声宣告准备就绪。气管插管等急救物品也被逐一仔细检查、整齐备齐。每个人的动作都干净利落,没有一丝拖沓,眼神中满是坚毅与专注。
牛永继紧盯着刚接收到的救护车传来的心电图,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他迅速做出判断——心梗!情况刻不容缓,他马上指示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为患者采取必要措施,为后续的抢救争取更多生机。
12时53分,救护车一路鸣笛,风驰电掣般停在了急诊科门口。车门刚打开,早已等候的医护人员便如离弦之箭般冲了上去。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患者面色青紫,下颌式呼吸极其微弱,心脏也已停止跳动,生命的迹象岌岌可危,仿佛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快!”“开始心肺复苏!”“准备气管插管!”……一道道指令坚定有力地发出,医护人员们分工明确,配合得如同一个精密的整体。吸氧面罩迅速罩在患者脸上,气管插管精准无误地插入患者气道,一旁的急诊科及亚静医生双手交叉,有节奏地按压着患者胸部,豆大的汗珠不断从额头滚落,却无人顾及。
电除颤仪调试完毕,“嗞——”第一次放电,患者毫无反应,“再来一次!”医生大声吼道,第二次放电,依旧不见起色。现场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所有人的心都悬在了嗓子眼儿。“别放弃,继续!”终于,在持续心肺复苏和数次电除颤后,心电监护仪上出现了那令人激动万分的窦性心律波形,那微弱却又充满希望的心跳声,仿佛在无尽的黑暗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紧接着,胸痛中心的绿色通道瞬间开启,如同为患者铺就了一条生命的快速通道。介入导管室的灯光已经亮起,宋海龙、牛永继、张霞等医生早已全副武装,准备迎接下一场严峻挑战。
13时38分,患者被平稳且迅速地推出抢救室,一路疾行,向着导管室奔去。13时40分,患者顺利进入导管室。13时53分,穿刺成功,手术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术前检查显示,患者冠状动脉前降支段狭窄高达90%,情况万分危急。手术台上,医生们屏气敛息,全神贯注,眼神中透露出沉稳与自信。他们的双手如精密的仪器,精准地操作着医疗器械,小心翼翼地将1枚支架植入患者体内,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承载着患者生的希望。 14时15分,手术顺利结束,患者被安全地送入重症医学科病房进行后续观察治疗。
在之后一周的时间里,医护人员时刻密切关注着患者的病情变化,悉心护理,不敢有丝毫懈怠。4月15日,好消息传来,患者病情稳定,已经逐渐迈向康复之路。
衡水五院自2023年3月启动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建设以来,在救治胸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方面成效显著。救治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以上,抢救时间平均控制在60分钟以内,远低于国际标准的90分钟。胸痛中心的高效运转,多学科的无缝协作,已然成为守护患者生命健康的坚固堡垒,为更多患者的生命安全筑牢了坚实防线,让生命的奇迹在这里不断上演。
见习记者 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