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中医阁建设扎实推进,乡镇国医堂覆盖率100%,智慧化建设破解服务难题——

故城县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 守护群众家门口的健康


乡镇医院开出的药方,直接传输到位于县中医院的智慧共享中药房,随后,熬制好的中药便通过物流送到患者家中……这是4月1日记者在故城县采访群众就医时见到的一幕。近年来,故城县通过构建“县有名医堂、乡镇有国医堂、村有中医阁”的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实现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跨越式提升。2024年全县基层中医诊疗量达26.8万人次,占总诊疗量50%。




三级网络全覆盖,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故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为目标,累计投入上千万元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在故城县中医院建成智慧共享中药房,配备智能化煎煮配送系统;13个乡镇卫生院实现国医堂全覆盖,其中5家升级为旗舰国医堂;建成57个村级中医阁,后续建设扎实推进中。目前,县域内一体化的村卫生室全部可提供中医药服务,形成“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在郑口镇卫生院旗舰国医堂,中医诊疗区日均接诊量约60人次,针灸、推拿等6类适宜技术成标配。



智慧化赋能,提升服务效能。针对基层中药储存难、煎药不便等痛点,该县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故城县中医医院创新打造综合性、全链条、一站式的智慧共享中药房,实现处方审核、代煎、配送全流程智能化。乡镇医生开方后,中药处方上传至智慧共享中药房联网系统,县级平台完成审核、代煎、免费配送。运行以来,累计服务5万余人次,代煎中药13万余副。同时,AI辅助诊疗系统覆盖13个国医堂,基层医生可实时调阅名医诊疗方案,中医电子病历系统升级至4级标准。




产教融合培育人才,文化传承筑基。面对基层人才短缺问题,该县采取“外引+内育”模式: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业务骨干送出去“学”;将知名医院专家请进来“帮”,通过“传帮带”培养中医业务骨干;实施“西学中”培训,帮助400余名村医取得省级资格证书;通过名医带徒,带动、培养中医药人才队伍。


产业融合,激活发展动能。依托茂丰农业、以岭药业等龙头企业,故城县发展中药材种植近5000亩,形成种、产、研、销全产业链。以“中医+文旅”为特色,大力发展文化研学旅游产业,形成“中医康养+儒学文化”特色文化旅游片区,打造立足衡水、辐射京津冀乃至全国的特色健康产业养生文化旅游胜地。深入贯彻“医、康、养”结合产业发展思路,依托该县紧密型医共体,吸引京津冀周边老年人群来康养,强化中医药文化传播。



接下来,故城县将持续深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计划到年底再建3—5个旗舰国医堂以及30—50个中医阁,并筹建县级中医药制剂中心,完善中医药文化展厅和临方炮制室,力求让传统医学在基层焕发新活力,推动全县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