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当晨曦初露,天空中总有一群鸽子振翅高飞,清脆悠扬的哨音仿佛大自然奏响的美妙华章,深深烙印在许多人的记忆深处。在冀州区南午村镇寺前瓦窑村,就有这样一位民间手工艺人,今年65岁的他凭借着对鸽子的喜爱与对鸽哨制作技艺的执着追求,潜心雕琢鸽哨40余年,倾尽心力留存这首触动人心的“空中交响乐”,他就是王世龙。



3月31日,记者一走进王世龙的家,便被工作台前那一排排整齐摆放的鸽哨吸引。这些鸽哨形态各异,或身形修长,或小巧圆润,虽未经过多修饰,却自然而然流露出一种醇厚的古朴韵味,彰显出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王世龙就开始做鸽哨。“起初,纯粹是因为喜欢养鸽子,尤其爱听它们装上鸽哨飞行时发出的那悦耳声音。后来越做越着迷,慢慢地发展成了我难以割舍的兴趣爱好。”王世龙一边忙碌着手中的活儿,一边热情地向记者介绍,鸽哨又名鸽铃,是一种安装在鸽子尾部的哨子。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风物,鸽哨已经拥有长达上千年的制作历史。“从造型上分,鸽哨有四大类,分别是葫芦类、联筒类、星排类、星眼类。”王世龙详细讲解,“这每一类都能往下再细分,就说这个葫芦类,又分为大葫芦、中葫芦、小葫芦;星眼类分为七星、九星、十一眼、十三眼、三十五眼等,种类可太多了。不同造型的鸽哨,制作方法和技巧也有所不同。”



话音刚落,王世龙随手便拿起一根竹管熟练开工。只见他右手持刀利落刻画,刀刃与竹管碰触间,木屑簌簌而落,竹管也在他的削磨下渐渐有了形状。紧接着,他换了更精细的工具,专注雕琢片刻,一个小小的精巧别致的鸽哨就初具雏形。



“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经过打磨、精细削制等多个环节。”王世龙说,鸽哨制作是传统的手工制作,切、掏(剥)、磨、粘、上色5个步骤缺一不可,各道工序都有着独特的技巧,并且鸽哨是个功夫活,一把哨子从开始到成品,大概要做2天到3天。早年间,为了精进自己的鸽哨制作技艺他四处拜师,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手艺人请教,反复钻研每一个制作步骤和技巧。如今技艺已日渐纯熟,经他制作的鸽哨轻巧精美,在当地的鸽友圈中广受赞誉。


“现在养鸽的人少了,能踏实下心来做鸽哨的人也少了。”尽管这样,王世龙依然坚持制作,也有意传授技艺,“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鸽哨,喜欢上这门传统技艺。”


摄影  朱微 刘延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