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衡水冀州区,有这样一位老人,岁月在他的鬓角染上白霜,却从未冷却他对一门古老技艺的满腔热忱。他就是69岁的康运青,冀州区康氏花丝技艺的传承人,五十载春秋,他与一根根纤细的金银丝为伴,用执着坚守,描绘出这门古老技艺传承发展的清晰轨迹。
掐花工序
填花工序
五十年前,19岁的康运青带着少年的懵懂与对未来的憧憬,迈进了冀州花丝厂的大门。从那一刻起,他的命运便与花丝紧紧交织,开启了漫长而充满挑战的学艺之路。学艺初期的艰难,至今仍刻在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上。“那时候机器落后,全靠手工把金银丝反复拔搓成细丝。每天重复着搓条的动作,手上的血泡破了又长,长了又破,最后变成了这厚厚的茧子。”他的语调平静,却让记者深切感受到那段岁月的艰辛。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和对花丝技艺纯粹的热爱,仅仅四年多,他就出师并开始带徒弟,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然而,时代的浪潮汹涌而来,花丝厂最终倒闭了。当所有人都转身离开时,康运青却选择留了下来,他独自撑起了这门古老技艺的一片天,成了这门手艺最后的坚守者。
花丝宫灯
近日,记者踏入康运青的工作室,他正沉浸在一件花丝宫灯的组装中。只见他手持镊子,轻巧又精准地将一片花瓣安置在宫灯之上。他说:“花丝制作工序极为繁杂,缠、掐、攒、填、焊、堆、垒、织、编,每一道工序都像是在与银丝对话,容不得一丝差错。”
缠丝工序
焊接工序
“花丝”,这一传统金属工艺品,以金银丝等金属细丝为材料,经编织、堆垒、平填、镶嵌而成。因其用料珍贵、工艺繁复,历史上一直是皇家御用之物。在花丝技艺的世界里,“慢工出细活”是不变的铁律,一件作品往往要耗费数月之久。其中,制图环节最考验耐心。由于花丝技艺主要靠一根根金属丝塑造,画出设计图后,常因金属丝粗细把握不准,需反复尝试多次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而康运青常用0.2毫米粗细的金银丝,在他的妙手下,这些细丝总能幻化成精美绝伦的立体器型。
眼前这盏宫灯,康运青已精心制作一个多月,尤其是掐花工序,极为费眼,但他始终一丝不苟。“客户有需求,我们就得用心做。我会根据他们的要求自己制图,现在主要客户来自北京、深圳等地。”在他看来,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次挑战,也是与客户跨越地域的心灵交流。
花丝镶嵌盘子
花丝团扇
富贵吉祥
花丝镀金孔雀开屏
师徒两人讨论花丝技艺
近五十年的花丝生涯,康运青佳作无数,他创作的花丝烧蓝香炉、银胎嵌丝镀金酒具、花丝镀金孔雀开屏、富贵吉祥、花丝宫灯等作品,件件饱含深情。他深知传承不易,曾在电视上发布招工消息寻觅接班人。徒弟裴志远的到来,让他看到了传承的希望。“这孩子以前在深圳做首饰,有耐心、够细心,是个好苗子。”如今,徒弟已能独当一面,康运青满是欣慰。
在时代的快速更迭中,康运青始终执着坚守,在花丝的世界默默耕耘。他传承的不仅是花丝技艺,更是一份文化记忆与情怀。在他的努力下,这门曾专供皇家的技艺,正逐步走进大众视野,期待未来,花丝技艺能在新时代续写辉煌,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