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复苏。
晨雾未散,记者沿着京杭大运河堤岸驱车南行,走进历史悠久的“双贤”故里——故城县建国镇曹口村。田间的大棚错落有致,村里屋舍俨然,道路宽阔整洁,空气中飘来阵阵清冽芬芳,一幅和美乡村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
村貌焕新颜 生活品质有奔头
放眼望去,整齐的房屋错落有致,平坦的硬化道路蜿蜒贯穿村落,连接起家家户户。道路两旁栽种的绿植在春风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年来,曹口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硬化路面、安装路灯、种植景观树等,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如今咱村子旧貌换新颜,好日子才刚刚开始!”曹口村党支部书记王长如说。
为了持续巩固环境改造成果,曹口村设立了“周五义务劳动日”。每到这一天,十几位村民便会自发集合,有的清扫道路,有的修剪绿植,有的清理沟渠,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村子是咱自己的家,把它打扫干净,住着心里舒坦。”参与义务劳动的人们纷纷表示。
不仅如此,为了村容村貌更加美观,村里还对墙面进行喷绘。色彩斑斓的喷绘主题多样,有展现乡村新貌的美丽画卷,有传播文明风尚的温馨标语,也有传承传统文化的生动故事。这些喷绘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像无声的老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
现如今,曹口村环境优美,精神文化富足,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党建工作在曹口村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三会一课”制度严格落实,远程教育平台、专题学习活动,为党员们提供多元学习渠道,帮助他们及时掌握党的政策理论,提升思想觉悟。
党员志愿活动更是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16场志愿服务活动不定时开展。针对生活困难的党员,党组织不仅给予经济上的援助,还定期上门帮忙打扫卫生,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温暖。对于6名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党组织开展送“学”上门服务,确保他们能及时学习党的新政策。在党组织的感召下,已有5名年轻积极分子递交入党申请书,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大棚种好菜 生活富足有赚头
曹口村不仅人居环境好,产业发展也势头迅猛。
多年来,曹口村坚持绿色蔬菜种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如今,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菜篮子”,走起了科学种植的新路子。
种植大户王秀蕾对村里的蔬菜种植产业满怀憧憬,信心十足。他流转了60亩土地,建成约50个现代化温室大棚,种植菠菜、青蒿、芹菜、香菜等蔬菜。
“我建这些大棚种植蔬菜,村里给了不少支持,现在家家户户都种蔬菜,咱村的菜名头越来越响亮了。”王秀蕾边说边摇动手中的放风摇杆,对蔬菜种植充满信心。
从育苗选种到田间管理,他都严格遵循科学方法,把控蔬菜生长每一环节。如今,蔬菜产量与品质双丰收,成功取得规模化发展,取得良好经济效益,也为村里蔬菜产业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曹口村收购蔬菜,村里建起了蔬菜交易市场。临近正午时分,蔬菜交易市场依旧热闹非凡,村民纷纷把自家种的新鲜蔬菜带到这里售卖。
来自深州的王家帅经常来此采购蔬菜,他称赞道:“这里的蔬菜新鲜,价格公道,市场认可度高。”曹口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树峰
介绍,交易市场还吸引了北京、天津、山东等地的客商前来采购。
曹口村的蔬菜凭借优良的品格和合理的价格,在市场上赢得良好口碑,成为村民增收的“金钥匙”。
为了切实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村“两委”不断探索并开拓多元增收渠道。
村集体流转200多亩土地,主要用于种植玉米和小麦等农作物。同时,在县政府扶持下,建成三个蔬菜大棚。土地流转租金为每年每亩1000元,让村民获得稳定收入,并提供就业机会,也为村集体创造收益。
村民王树刚激动地说:“在村集体打工,收入增加了,日子越过越有信心!”
“下一步,我们还将启用已建成的蔬菜病虫害检测中心、蔬菜农残检测中心、瓜果蔬菜仓储物流中心等,就业岗位会进一步增多,曹口村的产业也会再上新台阶。”王树峰说。
“双贤”故事传 文化滋养有劲头
曹口村作为“双贤”王道、王士嘉的故里,不仅产业蓬勃发展,历史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里建起了“双贤”文化广场,广场内设施齐全,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分布有序,还有供村民休憩的座椅。每到傍晚,广场上热闹非凡,孩子们嬉笑玩耍,年轻人打球健身,老人们悠闲聊天,处处洋溢着和谐欢乐的氛围。
广场中央,王道、王士嘉的雕塑屹立于此。“一代儒宗”王道是明代官员,为官清正耿直、自奉简素,官至吏部右侍郎,嘉靖帝御封“文圣人”;“七朝元老”王士嘉,自幼聪敏喜学,官至礼部右侍郎,被誉为“大明重臣,一代廉吏”。
他们身姿挺拔、神情庄重,仿佛在诉说着为官清廉、一心为民的动人故事,激励着后人传承与弘扬先辈的高尚品德。
村“两委”为了弘扬先贤品德,将墙面打造成以“新二十四孝”为主题的喷绘,将孝道文化融入村民日常生活,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广场北边的村史博物馆,还原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生活场景,如一部立体的村史教科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曹口人。
斑驳的老墙上张贴着泛黄的报纸,色彩暗淡,唤起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独特记忆。馆内陈列着一辆“大水管”自行车,仿佛能看到当年村里青年骑着它穿梭在田间小路。一旁的老式收音机静静摆放,旋钮有些掉漆,打开它,似乎能听见那些年的评书、新闻播报。屋内方桌上,摆放着简单的茶具,桌旁的煤油灯留下了幸福时光。这些老物件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村民的集体记忆。
“这个粮票我见过,我爷爷以前拿出来给我看过,说以前买东西都得凭这个,感觉好神奇啊。”一名六年级的学生忍不住向同学说道。
村里常组织学生参观村史博物馆,曹口村妇联主席王淑新担任讲解员。她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孩子们在心中种下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种子。
这些展品均是村民自发捐赠,王树峰感慨道:“这些都是大家的心头宝,捐出来是为了子孙后代了解村子的过去,记住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
走进王金兰烈士纪念亭,其事迹仍深深地刻在村民的心中。上世纪七十年代,作为曹口村的生产队长,王金兰为了保护集体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公意外牺牲,被奉为“雷锋精神”,当年全县掀起了向王金兰学习的热潮。
王金兰的后人王秀强坚定地说:“先辈的精神是我们家族的宝贵财富,我一定会传承下去,为村里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村现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村‘两委’会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王长如对曹口村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见习记者:王亚楠 李双源 张今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