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冀州,在古代是九州之首,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儒风昌盛,被史书称作“户诗书,俗邹鲁,颇有晋之遗风”。这里说的邹鲁,是邹鲁文化,邹是孟子的故乡,鲁是孔子的故乡。《隋史》称,冀州居民“勤耕读”。民国十二年(1923年)编印的《冀县新乡土志》称:“幼而读书,长而经商,冀人之习惯。”都说明冀州自古重读书,涌现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且历史名人中自幼爱好读书是一大共同特点。
在历史名人中,首屈一指、最有名的读书人那就是孙敬了。
人们常用“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来赞扬刻苦学习的精神,这个典故中“头悬梁”的主人是冀州人孙敬。
孙敬是什么时期的人呢?东汉。
东汉班固所撰《汉书》载:“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后汉书》载:“孙敬,字文宝,好学,闭户读书,不堪其睡,乃以绳悬之屋梁,人曰闭户先生。”
《太平御览》卷六载:“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
《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载:“孙敬,信都人”,并记述了其刻苦学习的典故。
孙敬,出生在一户殷实人家,不幸早年父亡,儿时的孙敬和母亲相依为命。在父亲遗教、母亲的鞭策下,孙敬夜以继日地苦读。年少好学的孙敬,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与社会接触不多,偶尔到街市购买日用品,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孙敬读书时,常常通宵达旦。为防止打瞌睡,他将自己的头发用绳子捆住吊在房梁上,古人的头发长,一打盹便把自己扽醒了,便接着学习。
为了参加远在京师(国都)洛阳的考试,孙敬携母亲步行千里到洛阳住下读书。那时还没有纸,而帛金贵,不是一般人家用得起的。孙敬便到河边路旁搜寻柳枝,回家劈开晾干做成条子,在上边写字抄写典章。
对这位“缉柳”苦读的后生,人们不由得肃然起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故意多给他些粮米,有的无偿馈赠他些生活用品,还有的帮他砍柳枝劈条子。孙敬常为民众义务写算,作为回报。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日积月累,孙敬的学问修养之美名便在京师传开,有的慕名登门求教,有的把孩童送来拜他为师。孙敬便一边进修学问,一边设帐教学。孙敬的学生最多时达数百人,他便分期分批地走教,声名鹊起。
孙敬凭借其“悬梁”“缉柳”的苦读精神,年复一年地学习,终于博古通今,满腹经纶,成为一代大儒,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簦前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后人对孙敬的“头悬梁”苦读精神加以褒扬,并和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的故事相加为“悬梁刺股”,成为典故。苏秦刺股苦读,成为战国时期穿梭于列国的纵横家,就是中国最早的外交家。后人还对孙敬的“缉柳”学习,与西汉人路温舒的编蒲相结合组成了成语“编蒲缉柳”。西汉人路温舒,家贫,自幼牧羊,经常取山泽中的一种宽片蒲草作纸抄书。
孙敬悬梁、孙敬缉柳、孙敬闭户的故事都是反映在他勤学苦读的精神之上的。正因为如此,孙敬成为励志自勉、勤学苦读的典范。清康熙扬州诗局本《全唐诗》卷八百八十一录李瀚的《蒙求》载:“仲连蹈海,范蠡泛湖。文宝缉柳,温舒截蒲。”其中,把孙敬缉柳的典故并称于“杜康造酒、仓颉制字、孔明卧龙、吕望非熊、孟轲养素、扬雄草玄、向秀闻笛、伯牙绝弦”之列。不仅如此,最具普及性的推广当属《三字经》中所载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把孙敬、苏秦以及车胤的“囊萤”、孙康的“映雪”,引为苦读的楷模。此外,在冀州民间,孙敬苦读的故事家喻户晓,还形成了一句歇后语:孙敬苦读——悬念。
孙敬一人给后世留下了两个成语典故,这是我们衡水的骄傲!
我们衡水读书人的另一个骄傲,乃开中华家风之先河的宣文君。
韦宋氏(后称宣文君)生于283年,前秦女经学家,信都(今冀州)人。
韦宋氏,生于一个儒学世家。幼年丧母,由其父一手抚养。父亲传授她《周官》学(古文经,含有周代礼乐、政治制度与百官职守等),并嘱咐她:“吾今无男可传,汝可受之,勿令绝世。”因为,当时是乱世,《周官》学面临失传的危险,宋氏牢记父亲的教诲,虽身经乱世,又忍丧母之痛,但始终背负父亲所授之书,每日研习、背诵,牢记于心,并不断温故知新……
韦宋氏所生一子名曰韦逞,韦逞年幼时,韦宋氏白天上山砍柴,夜晚一面纺纱织布,一面教儿子读书。如此苦教苦学数年,韦逞的学问与日俱增,名声逐传四乡,韦宋氏终于将儿子抚育成才,韦逞官至前秦(十六国时期)太常(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礼,吉凶以及玉帛钟鼓等文物的官员,兼管文化教育,也统辖博士和太学)。
前秦时,时世多乱,礼乐散缺。因而《周官》礼注,找不到能够讲解的先生。前秦帝苻坚得知本朝太常韦逞的母亲韦宋氏掌握周官学,并知韦宋氏虽八十有余,却眼不花、耳不聋,常研《周官》,并有建树。于是,苻坚命在韦宋氏家里,立起讲堂,召来一百二十名生员,隔了一层红色纱帏听韦宋氏讲学(因古代男女授受不亲,所以隔了一层红色纱帏)。因此,使“周官学”得以盛行、流传。韦宋氏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女博士,苻坚特赐韦宋氏号宣文君,并赐侍婢十人。
自此,冀州人家纷纷效仿韦宋氏,于是“好学”“勤耕”“忠孝”等相关的风尚在冀州蔚然兴起,冀州也成为民间树立家风的起始之州。家风文化形成并传承,成为中华民族优良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礼》之十六《韦宋宣文》、《晋书·韦逞母宋氏传》均有详细记载,后世曾有诗人、画家以诗、画赞颂其所为。宋代林同作诗《妇女之孝二十首·宣文君》:“难把父书读,只因手泽存。遗方汝可受,忍使世无闻。”明代陈洪绶为其做画《宣文君授经图》,均留传后世。
宣文君不仅开家风之先河,而且还是最早的一位女学问家。古语云“女子无才便是德”,而早在晋朝时,宣文君便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的束缚,成为千古才女!宣文君,不仅是衡水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女名人,而且是中国古代妇女的骄傲!
作者:李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