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县大刘孝子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抢抓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机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书写出“绿富美”共赢的答卷——


绿水映村庄 浸润“田园梦”

本报记者 段文雅 李耀荣 张月亭


  从京杭大运河故城段青盛湿地荷园出发,骑行20来分钟,就到了青罕镇大刘孝子村。


  12月22日午后,冬日的村庄整洁有序,村西南10余亩的池塘,水面结了薄冰,簇簇芦苇轻轻摇曳,几只野鸭飞来觅食。塘边民居旁,刘汉运老人正与邻居聊天儿,笑声不断。


  这般和谐动人的画面,两年前的大刘孝子村民不敢想象。“国家决策部署好,干部群众齐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好风景。”村党支部书记刘仁正感慨地说。


  丰水到缺水,运河村下好“生态棋”


  大刘孝子村因孝德得名,却因水而兴衰——村庄地处京杭大运河边,历史上曾尽享灌溉与养殖之利,有过“鱼米之乡”的美名。但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运河断流、干枯,大刘孝子村转而像华北平原上的大部分村庄一样,依靠地下水灌溉。本世纪初,村里已拥有40多眼机井。一口井不打到地下40多米,都看不到水冒出来。


  转变源自2014年。这一年,国家在河北省启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破解华北“大漏斗”困局。按照方案,大刘孝子村实施了轮作休耕,并逐步关停各类自备井。


  渐渐地,地下水位止降回升。村民欣喜之余,萌生了一个新想法——好日子不能等靠要,国家决策部署好,咱也要努力往前跑。


  前行路上,少不了好的带头人。“镇里抓得好,仁正干得好!”村民们说。


  刘仁正是从大刘孝子村走出去的大学生。他虽多年在北京和石家庄学习工作,但心里一直有个绿水青山的“田园梦想”。2017年,他回村当选党支部书记,看着乱丢乱放的杂物、垃圾,决心带着大家打造洁净美丽家园,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深思熟虑后,刘仁正凝心聚力下好环境整治“三步棋”。


  第一步,聚焦坑塘治理。


  大刘孝子村有三个坑塘。丰水时,村民在里面养鱼、种藕;缺水后,有的成了垃圾坑,有的变为污水塘。特别是村西南的坑塘,一小半堆着垃圾,还有人往里倒大粪,人们路过都要捂鼻子。村“两委”会上,刘仁正“清塘”的提议全票通过。紧接着,党员干部齐上阵,村民主动配合,很快就把这三个坑塘清理干净。


  第二步,抓好污染防治。


  刹车片生产是大刘孝子村的传统产业。前几年,因有企业“固危废”处置不当,曾引发环境污染,村民忧心忡忡。刘仁正带着村干部上门,详细解释,耐心劝说,动员3家企业按环保要求迁出村庄。


  第三步,做实环保宣传。


  刘仁正深知,保护环境要靠自觉行为。在他的推动下,村里通过宣传栏、文化墙、“大喇叭”、LED屏等形式,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大家主动维护环境卫生。潜移默化之下,家家户户的庭院整洁了,房前屋后的垃圾不见了,鸡鸭等家禽也圈养起来……村貌民风焕然一新。


  清水复长流,工业村融入“绿美圈”


  刘仁正闲暇爱去青盛湿地荷园转转,看看鱼,估摸一下莲藕长势。用他的话说,“这里为大刘孝子带来了新希望”。


  新希望起步于2022年。这年4月,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加上地下水超采治理,大刘孝子村又迎来丰沛水源——地下水位回升了十多米,三个治理后的坑塘,也蓄上了清水。


  刘仁正想借水而兴,打造绿富乡村。如何答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选题”?他正琢磨着,一个电话带来曙光。


  在青罕镇境内,如今的大运河河道与遗存的运河故道之间,有一片约3000亩的天然滩地。运河干涸的年份,附近村民在这里种上了庄稼;运河通水,这片河滩也被淹没。镇里寻求人与水和谐共生之路,经多轮考察论证,决定由镇党委牵头,成立联合总社,在河滩地种植菜藕、养殖鱼虾,打造青盛湿地荷园。


  电话便是镇里通知刘仁正等24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去商议此事。


  “咱们要学会吃生态饭。”镇党委书记孙润田开门见山,一期计划发展种植养殖千余亩,各村根据实际参与。


  思路一变,振兴路宽。刘仁正回到村里,立即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量加入的事。“咱村没有河滩地,不好掺和。”话题刚端出来,就有人反对。“咱村有刹车片和帆布,哪一个不比种藕养鱼挣钱?”又有人提出疑议。


  大刘孝子村是传统工业村,拥有刹车片和帆布制造两大优势产业。1100多口人的村庄,300来人从事这两个产业,平均每人每年从中获益1.3万余元。继续发展这两大产业,生态和经济还是没能实现同步共赢。


  而这些年来,为呵护碧水蓝天,各层面一直在努力。国家开展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故城县严把项目准入关口;青罕镇的重点企业,也安装了在线自动监测系统……


  这给了刘仁正启示和信心:绿色发展路选对了,就要坚定走下去。


  “合作社里大事小情有商有量,公开透明。”刘仁正首先打消群众顾虑,给他们耐心讲解乡村生态振兴的意义要求,统一了思想。没有入股资金,他垫付两万元,承包河滩地种植菜藕20亩、养殖泥鳅5亩,推动大刘孝子村融入全镇“绿美”发展圈。


  对外抱团发展,对内提升颜值。2022年,大刘孝子村村民没闲着。他们在边角地种上梧桐、蟠桃、酸枣;打造出北大街、西大街两条景观路;在村边坑塘里放养鲤鱼、鲢鱼;在镇里支持下硬化了10条胡同,新建了5条道路


  ……


  村庄一日美似一日,不少搬到县城的村民搬回了村。“鸟都留下来了,人还不来呀!”正晒被子的张兰俊边说边笑,还即兴唱起了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多条腿走路,环境与经济协调共赢


  年终岁尾,一桩“喜事”近了——荷园的菜藕即将成熟,趁着过年,又能卖个好价钱。


  去年,仅菜藕,村里增收5万多元。好风景加好“钱景”,让村“两委”班子干劲高涨——多元发展,建设幸福家园。


  新发展,从一块撂荒地开始。


  大刘孝子村距离大运河300多米的地方,有个占地40余亩的药用芍药基地。寒冬,芍药露出地面部分,只剩几厘米的枯枝。“地下长着呢,春天就发芽。”基地负责人王全利解释,一到春夏,这里人气十足,研学游、亲子游、乡村游,以往电视上的画面,出现在村民身边。


  两年前,这里还一片荒凉。土太“咸”,地难种,村民转而在此取土去盖房,久而久之挖出了一个半米来深的大土坑。村“两委”多次将复耕提上议事会,可种什么、怎么种?大家一筹莫展。


  大运河通了水,也解了这里的“发展之渴”。


  2023年初,在青罕镇的大力推动下,大刘孝子村牵头,成立青游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调查研究,合作社与山东菏泽宏德公司合作,种植药用芍药,既美化环境,又增加收入。


  说干就干。在衡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导下,合作社通过土壤回填,平整了土地;又实施淡水洗地,把盐分降下去;最后撒上农家肥和有机肥,使土质适合药用芍药生长。


  春去夏来,芍药花开,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村集体半年创收4万余元;根茎长了,按市场行情,每株价格比年初涨了一倍。


  设施农业也发展起来。今年,在故城县、青罕镇扶持下,大刘孝子村建起羊肚菌种植基地。


  11月底开始,9个温室大棚相继播下菌种。20多天过去,乳白色的菌霜已覆盖满菌垄。“明年4月就能上市。”村党支部委员刘炳义眉眼带笑。依当前行情,一亩羊肚菌净利润3万多元,22亩就是60多万元,“小菌菇”要为大刘孝子村撑起绿色“致富伞”。


  村集体经济活力四射,也让村民意识到,把生态摆在前面,带来的不仅是好环境,更是发展的机遇。


  在镇里支持、村党支部引领示范下,大刘孝子人谋事干事越来越积极。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了村,有人进到合作社“家门口”就业,也有人靠乡土美食吃上“旅游饭”,预计全村今年人均收入超2万元。


  新的希望也在寒冬孕育。


  12月17日,大刘孝子村“两委”召开例会,讨论利用新建的玻璃温室,发展花卉种植事宜。刘仁正说,目标是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效”共赢,让乡亲们过上城里人也羡慕的田园生活。


  专家点评: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并从意识层面进化到行动自觉。在乡村生态振兴推进过程中,不仅需要环境美化,还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团结带头,需要高品质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并进。大刘孝子村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引领的乡村生态振兴实践,便是值得推广的“两山”典型案例。


  大刘孝子村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摆到突出位置,引导村民转变观念,共同推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抢抓机遇,发展乡村环境友好型、绿色高效型农业,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大刘孝子村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点升级,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田园”,从梦想蓝图不断变为美好现实。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尚洪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