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孙犁先生诞辰110周年的日子里,我来跟大家说一个好消息:距今已经86年,从来没有文字记述过、也没有人问询过的孙犁先生在河北抗战学院(校址在深县旧州)讲授抗战文艺的提纲首次出现了!喜欢孙犁先生的崇敬者们,孙犁先生故乡热爱他的人们,一定兴奋不已,若孙老先生的在天之灵有知,也许会为这个事儿高兴吧……
1938年,正是冀中抗日斗争风起云涌时期,孙犁先生把它称之为“平原的觉醒”。这年秋季,冀中区党委为培养造就大批抗日精英,历经党的北方局批准,联合冀南、冀西等地,建立起了河北抗战学院,分为民运、军政两院。孙犁先生回忆说:“民运院差不多网罗了冀中平原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从高小生到大学教授……教员都称为‘教官’。在操场,搭了一个大席棚,可容五百人。横排一条条杉木,就是学生的座位。中间树立一面小黑板,我就站在那里讲课。这样大的场面,我要大声喊叫,而一堂课就是三个小时。我没有讲义,每次上课前,写一个简单的提纲。每周讲两次”。
这次发现的孙犁先生讲授提纲,应该就是他讲课中用过且经过整理的。讲授提纲是刻写油印折页本,16开。完整的有三章,分别是:创作的准备、民族革命战争与文艺、抗战文艺的写作。这三章之前,仅存有标着数码的八至十四自然段,其中第十自然段前有标题是:(三)文艺推进生活。按照提纲的残存内容与孙犁先生的著述习惯推想,作为第一章(或第一、二章),应该是讲了文学概念是什么和文艺思潮及其作用有哪些。经过与孙犁先生同在1938年这一时期的主要文献《现实主义文学论》《战斗文艺的形式论》等,或稍后关于文艺创作的文稿相比对,除去文章体例不大一致以外,讲授提纲所涉及的基本内容,与它们都没有大的区别。讲述中所列举的实例,都屡屡提及了前苏联一些作家塑造典型的艺术手法,尤其是高尔基、冈查罗夫(冈察洛夫)等创作的小说人物。经过这些比对可以说明,孙犁先生这个时期关于抗战文艺的思想理论是已经成熟与一以贯之的,他的这些文章与讲学活动,对于推动冀中抗战文艺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具有奠基作用。孙犁先生1978年在回忆抗战学院的教官生涯时说道:“三个月的时间,我主要讲了抗战文艺的理论与实际、文学概论和文艺思潮、革命文艺作品介绍,着重讲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讲授提纲所存在的章节框架以及内容可以明显地看出,孙犁先生对于当年讲授抗战文艺的回顾,尽管时隔已经四十年,但印象还是极其深刻与准确无误的。
说起《河北抗战学院抗战文艺讲授提纲》(以下简称《讲授提纲》)的来历,还要从我家有四本冀中抗战早期的书刊说起,《讲授提纲》是其中之一。其他三本分别是:《什么是列宁主义》《中国近代史》《火线半月刊》。这4本书,还是我姥爷赵国桐80多年前直接学习并保存下的,又经我现在已经90多岁的老母亲赵秀欣之手得以存留到今天。姥爷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家是饶阳县沃堤村,职业是五公村学校教员,又是本村党支部秘密时期的书记,我母亲是建国前老党员。1939年,饶阳县委主办的抗战小报《大众报》编辑部,就秘密隐藏在是堡垒户我姥爷家。
因为四本书的关联,才使我有了发现《讲授提纲》的过程。最先突破的线索是《什么是列宁主义》,我发现这本书是1938年冀中火线出版社印刷并发行的;其次是发现《中国近代史》也与冀中有关,是新华书店冀中支店1942年翻印的;然后又发现没有封面封底的刊物的眉线印有《火线半月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强烈的求知欲,引导我千方百计查找冀中报刊资料,后来便有了极具价值的发现:确认此书是1938年春夏之交在冀中的任丘编辑印刷出版的;再深一步探讨,又惊喜地发现另一本无头无尾的刻写油印资料,就是现在所说的《讲授提纲》,它的扉页残页有铅笔字:“赵国桐”三字,双页折线上,印有“抗战文艺”四个字。我当时着实吃了一惊:因为在不断的搜集与查阅冀中抗战资料中,我曾经发现过“抗战文艺”这些字眼儿,与河北抗战学院有关,又与孙犁先生有关。到底历史的真相如何?一定来个“打破砂锅纹(问)到底”。如此这般,我带着沉重的责任感与巨大的好奇心,开始了漫长的广泛搜集冀中抗战的各种资料与探讨研究的过程。
围绕冀中抗战主题,我退休后的十多年下来,进出若干图书馆,翻遍多家旧书店,历游数十古玩城,联络多位旧书商,搜索电脑多条目。我还是孔夫子旧书网的常客,先购置了数百册新旧图书与资料。其中包括《冀中人民抗日斗争资料》《冀中抗战大事记》《吕正操回忆录》《冀中一日》等,另外还有一些手写以及下载的抗战资料等等。几乎穷尽搜集了涉及孙犁先生的大量书卷,比如《孙犁全集》《孙犁研究专集》《孙犁传》等等。
随着源源不断到手的资料,更加方便了比对孙犁先生的《讲授提纲》。我把老母亲珍藏的宝贝一页页摆在案头,时不时地埋头翻看,想看出个究竟。但是这个过程中,又常常处于迷混状态:有时看着看着就分不清是母本(所有参照资料)或者子本(《讲授提纲》)的内容,因为它们长得模样太像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读着读着,感觉又把文章的字里行间弄乱了,因为这些表述,用的词语几乎没有区别;有时想着想着,又不知道那部分出自哪本书,因为它们论述的思想观点是一脉相承、高度贯通的……如此反复,日复一日,似是而非,非而又是,折腾来折腾去,以至于始终找不到头绪,无法比对透彻,地头儿虽然不长,却匆匆流失了宝贵的光阴。
说起比对的进程曾经缓慢,还有两条不得不说的原因。首先就是我不忍心长时间在手里托着这件宝贝,它八十多岁,已经太过脆弱了,泛黄的全身,掉渣儿的页边儿,几乎有随时会粉碎的感觉;其次,是我常常有着矛盾的心态。因为遍查资料,没有一处对《讲授提纲》有过描述与记载,包括孙犁老先生本人也没有提及过,仅凭我一己之力,能完成证实吗?假如比对没有一致的地方,那又怎么可以印证是孙犁先生的大作,与孙犁先生的抗战文艺又有什么关联呢?所以一边思考轶文的研究办法,一边又处于苦闷无助之中,没有勇气一口气比对下去,深怕不理想的结果出现。
近日看到纪念孙犁先生诞辰110周年的征文通知,一下激发了我的比对进程。在即将接近《讲授提纲》文章尾部的时候,突然,心里一抖,眼前一亮:整整三个自然段的三个标题,与母本一致;每段的开头字词,与母本一致;在一一往下对照,几乎一个字不差地一致了!不由得惊呼——抗战文艺!作古的人留下的字会说话。纵观整个《讲授提纲》的比对过程,类同文章之间的要义相契合呼应。孙老先生回忆的字句与《讲授提纲》现存的章节内容一致,尤其有完全吻合的三个小节近800余字。丁点不差的就是孙犁先生所讲的“革命文艺作品介绍”。所以,最终比对结果应该确定:《讲授提纲》肯定出自孙犁老先生之手,这就是孙犁先生的《河北抗战学院抗战文艺讲授提纲》,铁定无疑。真乃“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好大一棵树,又添新枝叶!
孙犁先生的《讲授提纲》,已经残损不全了,但又有谁会苛求86岁的它完美无缺呢?虽在物质形态上有缺损,但它所饱涵的抗战精神与传授的知识,是完美无缺,充满生命力的。它历经刀兵水火,城乡辗转,百般磨难,却依然幸存于世,所以只有它才有幸、有资格直接见证应该属于自己的成就与光荣。正像有人说:“孙犁是一个好教官,讲起课来语言运用新鲜活泼,与他的创作风格一致,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这是他博览群书又能独立思考使然,这样的讲课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结业后,他教过的弟子有很多人走上了文艺道路,还有的成为全国著名的音乐家、戏剧家、艺术家,也有的为新闻事业奋斗终身。”真可谓桃李芬芳,硕果累累。
除去《讲授提纲》的发现过程以外,今天应该说的还有:这一提纲背后,有着需要挖掘的空间。《讲授提纲》是合订本,属于抗战文艺提纲的部分就达18单页6500余字。我看着提纲的字迹,常常感觉与孙犁先生的手迹貌似一致,个别的字更是像极了,这份提纲,是不是孙犁先生自己直接刻写而成的呢?这个事儿要是真的,那就另有其意义与价值了。另外,与提纲合订在一起的还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修辞常识,共计4单页,约计1600余字;一部分是《政治常识讲授提纲》,共计16单页4000余字,也正是在这一部分的眉边上,有我姥爷用铅笔写下的多处字句。我理解,孙犁先生当时讲授了抗战文艺创作,也应该顺理成章地接着讲授了修辞常识,因为孙犁先生的一生是十分注重和要求搞文学创作的人,要提高文辞修养水平的。至于政治常识的讲授人,那又是在河北抗战学院与孙犁先生曾同住一室、一同任教官的一个叫王晓楼的冀中老革命者另外的一串故事了。
欣逢盛世,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物。我家因为珍藏红色文物及其系列图书资料的故事,受到衡水市善美家风征文组委的表彰。今天又有机会推出新发现的《河北抗战学院抗战文艺讲授提纲》,作为对尊敬的孙犁先生诞辰110周年的特殊纪念,并愿以此为契机,让这一红色文物承载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者:宋珊群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