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经济结“硕果” 乡村振兴迈大步

——衡水市探索帮扶产业项目做强做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故城模板”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去年以来,衡水市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引导村“两委”班子灵活运用“资源、资产、资金”,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发展村集体经济。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实现村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超过10万元的村达到了75.31%。



面对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空心化较严重,农业产业投资大、见效慢等一系列问题,我市是如何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村集体的腰杆“硬”起来的呢?日前,记者跟随市乡村振兴局相关人员,走进探索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的故城县,通过探访该县看全市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实践。


盘活资源 拓展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阳春三月,走进故城县建国镇王同庄村的小花园,一棵棵山楂树正在发芽。


“这里原来是一处破旧的土坯房,村民路过这里,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哪天被砸了。”王同庄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坤介绍,从去年年初开始,借助各级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并整合多方力量,该村深入开展拆除残垣断壁行动,搭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平台。


这次行动,拆除残垣断壁86处,共计腾出土地40余亩。拆是手段,建是关键,实现增收才是目的。如何通过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优化环境,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王同庄村“两委”早有思考。他们和村民达成一致,在拆除的废旧宅基地上种植了山楂树。


村委会和村民签订了承包合同:拆除后产生的空地统一种植由镇政府采购的山楂树(树龄3年),收益由村集体和村民四六分成。“去年山楂树第一次结果,一棵产果量5斤左右,全村这3000多棵树产的果子,卖了3万块钱左右。”王金坤笑着说,预计2025年到了盛果期,每棵产果量能达到200斤左右。


去年以来,故城县充分发挥财政衔接资金在产业项目培育中的引领作用,引导各村利用村内闲散土地种植山楂树、玫瑰花、酸枣树等经济作物,由村集体“种管销”一体化运营,收益由村集体统一分配。去年,全县拆除残垣断壁、废弃房屋2197处,整理可使用的土地面积近千亩,种植各类经济花草、树木40余万棵。该县与以岭药业、河北阜云农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对种植的农产品根据等级按保护价收购。初步测算,全县经济作物种植当年,村集体可基本收回种苗投资成本;到盛果期,346个村村集体年收入可达2000万元。


在故城县三朗镇韩庄村,拆出的空地上是另一番景象。一排排蓝色的多晶硅组件板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格外耀眼。“我们在20处拆除废弃房屋的空地上和81户农户的屋顶安装了3兆瓦光伏电站。预计年收益100余万元,村集体收益10万元,每户农户一年可获得900元。”



在故城县,像韩庄村一样充分利用太阳能优势,着力发展光伏发电产业,走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互利共赢“阳光大道”的村并不在少数。“这是‘农光互补’与‘林光互补’在村里的综合运用,同时也是‘庭院经济升级版’。”市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说道。


小块并大块,寸土变寸金。不仅是故城县,我市其他县市区也积极利用衔接资金,整合集体荒地、果园等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据了解,去年我市用于产业发展衔接资金36817.86万元,占全市衔接资金的60.07%。


截至目前,全市共扶持新型经营主体56家,建设养殖圈舍7.3万平方米,建设农产品加工车间、仓储库房和冷库4.3万平方米、购置加工设备98台套。


培育特色产业 挖掘村集体经济发展潜能


“去年是个丰收年!我这800亩的油莎豆产了约120万斤,按每斤湿豆3块钱的价格卖出,一亩地经济收入达到了4500块。”近日,故城县鸿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曹孟芹高兴地向记者介绍:“油莎豆是莎草科一年生草本沙生作物,地上长禾、地下结果,果如花生、禾似牧草,富含油脂,是弥补大豆油料缺口的重要油料作物。入股种这个增加了收入,真种对了!”


去年,故城县饶阳店镇李官屯村的农户将800亩土地入股到本村集体合作社,村里以村集体为单位将土地委托给故城县鸿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油莎豆。此模式实行双保底双分红,前期农户保底收益每亩750元,村集体保底收益每亩50元,收获后再对农户和村集体分红。




“油莎豆适应能力强,生长期是120天左右,等成熟后,一点不耽误冬小麦的种植。”去年虽然是曹孟芹第一年种植油莎豆,但油莎豆作为新兴经济作物,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巨大潜能,让她格外期待,“油莎豆地面茎叶,还是上佳的饲料原料,每亩还增加了500元的收入。”


对于油莎豆的销路,故城县夏庄镇率先与河北昱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回收协议。去年全镇46个村集体收入都达到了10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超过了一半。此外,该镇还和昱翔农业初步确定了建设油莎豆深加工厂和建设油莎豆种子育苗基地的意向。同时,吸引央企参股,争取把油莎豆产业做大做强。


去年年初,市乡村振兴局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产业发展培训指导,指导各县根据县域产业基础规划发展特色产业。目前,我市共发展高粱种植8.2万亩、花生大豆种植6.6万亩、油莎豆种植2万亩、设施果蔬和中药材等特色种植1.7万亩。


因地制宜 加速各种资源“落地生金”


整齐的地块、透亮的清水,京杭大运河故城县青罕段滩地,曾是油菜花海,如今转身一变,已是特色种养产业基地。


故城县在我市第四届旅发大会时,在这里打造了“万亩花海”项目。2021年,水库泄洪,导致滩地被淹。青罕镇又充分利用水淹的滩地,由镇党委牵头,成立了党总支、联合总社,通过“银行贷款+镇村干部集资+村集体入股”的方式,建设特色种养产业基地,推行菜藕种植、特色养殖、常规养殖。



“今天一切正常。”刚刚在基地值完班的刁孝子村党支部书记刁呈彬介绍,这里大约有680亩地属于刁孝子村,因地势低洼,村民难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党委+党总支+联合总社”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是由镇党委牵头,各村党支部组织发动,农户以土地入股,各村集体合作社共同经营,采取入股加分红方式,确保入股农民亩收入不低于1200元,其他收入归村集体所有。


现在基地共占地1350亩,集中种养区1298亩,其中560亩种植菜藕,120亩养殖龙虾、泥鳅、鲈鱼等特色水产,618亩常规养殖;分散种养区涉及19个村21处坑塘,总计52亩,全部种植菜藕。


“前期,我们进行了市场调研,菜藕亩产在3000斤左右,亩均纯收益在5000元以上;特色养殖项目亩均纯收益在1万元以上;常规养殖项目亩均纯收益在1000元以上。”青罕镇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收益按照投入份额分配,全部拨入村集体合作社,预计全镇24个村集体经济增收达48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低于10万元的村将实现清零,3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个以上。


基地目前已与保定奥溪水生物有限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今年计划发展菜藕种植3000亩,实现立体(菜藕+特色鱼)种养殖模式。泥鳅养殖方面,基地目前正与相关公司洽谈泥鳅深加工项目,拟发展泥鳅养殖500亩以上。


村民富了,村庄美了。目前,故城县538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有合作社,村村有增收产业的发展格局,各村均打造了与众不同的“看点”和“卖点”——



建国镇罗马庄村建起了蔬菜大棚,村民以土地入股村集体合作社,每亩有1000元的收入保底,大棚由村集体合作社经营,盈利的60%用于村民分红,40%用于经营再生产和村公益事业;


武官寨镇武官寨村利用老农贸市场搬迁后的土地,争取衔接资金建起了振兴厂房,村委会与故城县超盛毛皮制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厂房租赁协议,租金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元,公司还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


……


如今,故城县新建年产18万吨液态奶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项目稳定运营后,故城县每年将财政衔接投入金额10%的收益用于增加村集体收入,其中60%将用在脱贫户和防贫监测户之中,40%用于发展村小型公益事业。此外,该项目能直接给当地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同时带动当地其他附属产业快速发展,如原辅料、纸箱、包装、运输等上下游产业,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


“故城县的集体经营是我市在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过程中的一个典型。”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除此之外,阜城县、武强县、枣强县等县的托管经营,景县、深州市的村企合作,饶阳县的资源开发等模式都是我市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下一步,我们将创新思维模式,因地制宜,探索更多发展门路,全力推动全市村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照片由市乡村振兴局郝赛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