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双龙正在维修织机。扈炜 摄


头戴防尘帽,双手熟练迅速地将断丝接续,眼睛紧盯着编织机上细微的变化,看着直径极细的经纬线交织,一块网孔方正均匀、精细平整的丝网慢慢成形,苑双龙脸上露出了笑容。


多年来,凭着对丝网的热爱和勤奋钻研的劲头,苑双龙从一名技术“小白”成长为河北工匠。


1988年,苑双龙出生于“中国丝网之乡”衡水市安平县的一个普通家庭。身边的亲戚朋友都从事与丝网相关的工作,从小耳濡目染,让苑双龙对丝网格外亲切。听到村里谁家的孩子当丝网工了,谁家开了织网厂,都让他羡慕不已。


为了改变生活,在苑双龙上初一的时候,父母用省吃俭用攒下的4万元钱从二手交易市场买了一台织网机。平日里父母织网的时候,苑双龙总是在旁边细心地看,如何穿丝,如何接头,他都熟记于心。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父母便也让他上机织网,没想到,织出来的丝网居然还不错。看到自己织的丝网能够卖钱补贴家用,也因父母身体不好,14岁的苑双龙决定放弃学业专心在家织网,与在外打工的哥哥一起撑起家庭的重担。父母实在拗不过他,于是,苑双龙开始了一人一机的丝网编织路。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2006年初,苑双龙的哥哥到了成家的年纪,父母思来想去,决定卖掉织机凑钱为哥哥交新房首付,苑双龙不得不忍痛与陪伴5年的机器告别。


2006年5月,苑双龙应聘到刚成立不久的安平县瑞申网业有限公司,成了一名学徒工。


因为对丝网的热爱,苑双龙满怀激情地跟着师傅学习技术。然而真正的织网技术与自己在家“作坊式”的编织天差地别,即使给别人打下手,也明显感到力不从心。而且在企业中,技术不好,做出的丝网质量不过关,计件收入就低。唯一的办法是快马加鞭学习请教,尽快掌握更多的技能。苑双龙盼着早日出徒上岗,挣上高工资。


“接扣”技术是织网中最基本的一项技能。头发丝十分之一粗细的网丝,手指搓上去毫无感觉,刚开始苑双龙跟随师傅练习“接扣”,100个里面有一半以上不合格。于是,他废寝忘食地练习,有空就拿着很细的金属丝找手感,两个指肚因为长时间摩擦起了水泡,留下了厚厚的茧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4个月后,苑双龙的“接扣”技术已100%合格,实现了“紧、光、直”的高标准要求。苑双龙提前两个月由实习工转为正式计件工,工资收入也从每月100多元涨到1000多元。


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2010年10月,公司决定开始对304N不锈钢印刷网进行技术攻坚。该产品主要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和平板显示器等产品上,长期依赖进口,生产技术难度很大。“别人能做出来,我们也一定能做出来。”抱着这个信念,苑双龙参加到项目攻坚当中。


“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么细的丝,手上的皮都能把丝挂断。”丝径最细仅0.01毫米,而且每平方米近4亿个网孔,要求每个孔径误差小于3%。“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全得靠自己摸索。”苑双龙翻阅大量资料,一遍遍实验、一遍遍查漏补缺、一遍遍总结,平均一天操作百余次,常常忘了时间,实在累了,就在车间打个盹,醒了继续练习。凭借着纯熟的技术和苦心钻研,用了1个月的时间,就生产出公司第一卷精密的不锈钢印刷网,不仅填补了国内印刷网行业的空白,技术和工艺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也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


在多年历练中,苑双龙成为编织、维修双料技术能手。在工友们心中,他是技术“标杆”,也是专治“疑难杂症”的专家。


就拿公司研制的304N不锈钢印刷网来说,丝网的延伸小、丝硬,容易断,对编织技术要求极高,但更大的难题是在编织过程中,不能让机器停下,一旦停机,就会出现网面问题,整张网面临报废。面对难题,苑双龙经过反复琢磨,提出了增强“经纬停”灵敏度的办法,灵敏度提高后能有效预防机器停止。其次,对于停机,苑双龙也找到了补救的方法。传统的停机,丝线断后需要扯出断丝重新续织,极细的断丝几乎看不见摸不着,续接难度大。而他想到了用“剑带”勾住纬线进行复位续织,如此一来,完全不影响丝网的平展度,既节省时间又节省成本,还大大降低了产品的不合格率。


熟练工都知道,丝网编织过程中,断丝是最常见的问题,如何将这个概率降到最低呢?苑双龙试着用细砂纸将织网的综片打磨一遍。如此一来,综片光滑了,丝自然就不易断了。大家纷纷跟着学习,果然断丝情况大大降低。


如今的苑双龙已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先后荣获“河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河北工匠年度人物等荣誉。苑双龙还有一个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近日,苑双龙把写得工工整整的入党申请书郑重地交到公司党支部书记手中。


作者:谢朝华

来源:河北共产党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