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2006年,同事石帅到外地出差,回到单位后,送给我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湮没的辉煌》,书的作者叫夏坚勇。说真的,我读书不多,没听说过有这么一本书,也从来没听说过这位作者的名字,但毕竟是爱书的同事大老远背回来送我的,应该是一本好书。


这本书共350多页,收录了作者写的十几篇散文。读了第一篇《寂寞的小石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小小的典史阎应元,带一帮老弱抵抗清军,守江阴城81日,书中的情节竟如身临其境,场面悲壮,感慨万千,扼腕长叹,久不释怀,只好停歇两三日,再读下一篇。下一篇《驿站》更是精彩,让人心潮难平,掩卷长思。两个多月下来,直到最后,伴着泪水把“母亲三章”读完。


读完这本书,再去体会作者在自序中提到的“黄钟大吕之响与惊涛裂岸之势”“有历史穿透力、敏于思考、有助于再铸民族精神和人文批判精神的散文佳作”“陈子昂站在古幽州台上的慨然高歌”,还有“我写得很沉重,因为我从具象化的断壁残垣中,看到的往往是一个历史大时代,特别是这一历史大时代中文化精神的涌动和流变,这不仅需要一种大感情的投入,而且需要足够的学识、才情和哲理品格。当我跋涉在残阳废垒、西风古道之间,与一页页风干的历史对话时,我同时也承载着一个巨大的心灵情节:抚摸着古老民族胴体上的伤痕,我常常颤栗不已,对文明的惋叹,对生命的珍爱,对自然山水中理性精神的探求,汇聚成一种冷冽的忧患意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历史感悟吧。”这本书作者写得太投入,正像他自己说的,是一次“远行和修炼”。


过了些时日,再一篇篇读来,还能找到读第一遍时的感觉。读一本书能有些许收获,读者差不多也就满足了,而我读完这本书,竟好像发现了人世间的许多秘密。原来一篇文章可以有如此的震撼力,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写,原来文章可以如鸟瞰历史之宏大,也可以如放大镜前看细微,而且从细微之处观测到狂风暴雨即将来临,纵横捭阖,收放自如,原来文章可以这样美。


几年前,大哥跟我聊起最近看什么书,还让我推荐几本给他看。我给他拿去几本书,其中包括这本《湮没的辉煌》。大哥还我书时还送给我十几首与此书有关的诗。其一,“湮没辉煌旷世奇,书山有路弟先知。学精管用终生愿,读罢深觉寄语迟。注:洪波弟推荐此书,读后几次忆起。为加深记忆,再读时据其15篇散文各记一些感悟如次”;其二诗名“江阴”,“惊天气概抗敌侵,六万头颅此地寻。恶战来临呼典史,满城英烈是江阴。注:读《寂寞的小石湾》”。不用再多举例,仅从这两首诗足见大哥是很认真地读完这本书的。


我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爷爷是抗日战争时牺牲的英烈。为纪念武强县抗战中牺牲的烈士们,县政府1946年在县城街关镇建了一座“英灵烈士亭”,亭上刻有《英灵烈士碑文记》,还有烈士们的名字。这篇碑文是写给全县抗日烈士的,共720余字,爷爷的名字刻在第一位,用字107个:“尤为著者,中共武强县委李岗同志,为人忠厚朴实,人所共知,虽身体瘦弱但始终劳碌不懈,不幸于三十二年深秋,在大王庄突被敌包围,英勇顽抗,冲出重围,但他为了营救其他革命伴侣,终因寡不敌众,惨遭壮烈捐躯,继承了党的光荣传统,发挥了伟大的阶级友爱精神。”


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他是怎么牺牲的?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查阅了大量的抗战资料后,我终于明白了70多年前的那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冀中残酷的斗争形势、有人告密、敌人长途奔袭、爷爷冲出重围又返回来救战友……老爷爷忍住泪水,脱下自己的一件上衣,盖在牺牲的儿子身上,又脱下自己的鞋给儿子穿上,半夜老爷爷到坟前跟儿子说说话……我终于下决心复原那些历史场景,我借鉴了《湮没的辉煌》的写作手法,将大的历史背景和一个个散碎的资料有机结合,或宏大,或细微,或推理,或想象,收放开合两万余字,文章的题目就叫“百字碑文”。现在这篇文章被《武强文学》刊载,还被收入中共衡水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记忆》一书。《百字碑文》里,有《湮没的辉煌》带来的启迪和灵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作家贾九峰先生,还送给他一份我写的《百字碑文》初稿。没过多久,他居然来到了我的办公室。我们谈了很多,我向先生推荐了《湮没的辉煌》,谈了《百字碑文》,谈了历史、写作……又过了些时日,我在《衡水晚报》读到贾先生文章时,文中就出现了《湮没的辉煌》和作者夏坚勇的名字,看来贾先生是读了这本书的。后来先生发来微信:“阎典史名应元,是直隶通州人氏,江阴抗清81日,真燕赵慷慨悲歌之士。”原来,先生从《领导荟萃》杂志中得知,阎典史是燕赵人士,又在网上查出是通州人,然后发微信告诉我。看来贾先生读这本书也是很认真的,我也突然觉得阎典史就应该是“燕赵人氏”。2021年12月6日的《衡水晚报》刊登了贾先生的文章《小城人物(二)》,文章的前半部分写的贾先生和我如何相识相知,自然也提到了夏坚勇和《湮没的辉煌》,还提到了阎典史。文中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话:朋友不是相互攀附利用,而是彼此欣赏和珍重。


我把本文的初稿发给了贾先生,请他提点意见,果然微信里收到他的修改意见,并且说千万不要称他“先生”,实不敢当,叫“九峰老弟”最好。随后他又打来电话,与我交流读完这本好书的深切感受,并且把夏坚勇先生写的《大运河传》《绍兴十二年》等多部书都买来读了,他说夏先生对他影响很大等等。


十几年前,同事送我这本书,他一定没想到,送书之后会发生许多故事。多年来,我结识了一些书友,常提起《湮没的辉煌》,我也向很多喜欢读书的人推荐过这本书,还买了十几本送给书友。


“透视历史,荡气回肠,一夫岸边,东去大江。”这是我读这本书中那篇《童谣》时写下的。《湮没的辉煌》似汹涌江水中的波涛,大江永恒,波涛永恒。


同事石帅早已被组织选调走了,他说这些年他也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很多人。这本书一直摆在我书橱的显著位置,偶尔选一篇读总能有心得,只是书脊已经磨出了伤痕,一看便知,她和我们对话多时了。我想,如果书有灵魂,她一定不愿意待在库房里无人问津,也不愿意扮演书架上的摆设,她渴望活出价值,渴望被关注,渴望被更多的人了解,书上的伤痕以及书里的批注其实正是她愿意活成的模样。


作者:李洪波  编辑:李耀荣